风云二十年,中国软件产业的三声叹息

  • 曹开彬

  • 2018-03-27

  • 来源:

1998年,曹叔刚到《中国计算机报》参加工作,并在业界首创的《软件版》做编辑记者。

记得当时一个重要的报道任务就是,众多专家对正在起草的18号文件(200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18号文件)进行深入研讨,我们对大家反映的观点进行深入和系列报道。

18号文件,这是中国发展历史上第一个针对一个具体产业出台的专项激励与支持政策。

这预示着,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巨大利好的政策机遇期。

人们都在憧憬,中国的软件产业将发展成为重要行业,也将在世界软件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正是《中国计算机报》审时度势在业界坚定地率先推出《软件版》的原因。

这一年,全国软件产业的收入规模为325亿元。

1

二十年过去。

2017年,中国软件产业的收入规模达到5.5万亿元。这个数字比1998年增长了169.23倍。

同年,中国软件企业的数量也有巨大增长。1998年,中国的软件企业不到5000家;到了2017年年底,这个数字已转变为3.6万家,共增长了近10倍。

从产业规模的角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现如今,我国软件产业的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从这个成绩看,我们应该为我国软件产业感到高兴。

但作为一个观察了我国软件产业二十年的发展历史的见证者,曹叔却有三声叹息。

2

第一声叹息是,我国软件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没有本质上的突破。

在二十年前,我国IT界一直渴望的突破是在IT的底层与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芯片和操作系统的突破。

说通俗点,是希望能培育出国产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二十年过去,在PC操作系统领域,在曹叔个人看来,我们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突破。

相反,曹叔甚至认为有一些倒退。

二十年前,以中软为代表的国内软件公司在研究与开发属于我们自己的、具备核心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也有一些可以应用的成果,以及相应的产品。

同时,我们也开始关注开源的Linux系统。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操作系统领域的国产厂商倒是比以前规模大多了。例如,以中标软件为代表的国产厂商,收入规模、人员规模、用户规模都有非常大的提升。

但不一样的是,二十年前,我们有自己研发出来的产品;二十年后,我们都是在开源软件Linux基础之上研发的产品。

这种情况,在服务器操作系统、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都一样存在。

开源软件让我国操作系统软件公司的技术水平一下子和国际前沿同步,但其后果就是让我国软件公司的原始技术创性大大变少,都是在别人开源软件的基础框架上进行创新。

不仅操作系统,在数据库、中间件,甚至是PaaS、容器、区块链、AI等各个领域,都有类似的情况,都是一路拥抱开源的天下。

3

第二声叹息,我国软件产业中,单个软件企业的规模没有做到特大型规模,没有做到领先全球的软件企业。

作为国内软件产业中两面旗帜,用友和东软,2016年的销售收入分别是56.9和77.3亿元。同一年,全球领先的软件公司微软、Oracle、SAP的销售收入分别是853.2亿美元、220.6亿欧元、370.5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分别是5395亿元、1704亿元、2343亿元。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们领先的软件企业与国外同行相比,是接近百倍的差距!

从这一点上看,我国软件产业还远没有做强。

但从互联网行业看,则是完全不同。

以BAT等为代表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已成功跻入全球前十强。这和软件企业有天大的差距。

当然,好消息是,我们可以说,BAT等互联网企业的核心其实也是软件,它也可以算作软件企业。

4

第三声叹息,我国软件产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健康有序的软件产业生态。

美国的软件产业很早就建立起了操作系统厂商、数据库厂商、中间件厂商、软件开发工具厂商、ISV、分销商、增值服务商、代理商、咨询公司等丰富且完善的产业生态,并且生态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定位,也都有自己的合理利润。整个产业生态比较和谐,大家协同作战,对产业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反观国内的软件产业,其产业生态存在几个问题。第一,缺少一些关键的角色。例如,我们一直缺乏国内的基础平台、技术架构、开发工具等平台厂商,咨询公司等也相对较少。第二,我们整个产业生态中竞争过于激烈,恶性竞争经常发生。

更为重要的是第三,我们缺少在软件价值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构和组织。他们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软件产业在许可证时代的商业运营。

和其他行业不同,软件是使能工具,因此,其生态的构建非常重要。二十年来,我国软件产业在这方面也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

5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

曹叔认为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过去的二十年,我国信息化、软件产业的需求还没有真正爆发出来。

之所以整个产业销售收入有这么高,是因为其包括了嵌入式软件、软件运营服务、软件外包等各种软件收入。但对于企事业单位因信息化而产生的软件购买需求,还更多是来自于上级领导的安排与要求,自身的业务主体并没有自发地提出需求。

没有足够大的自发的需求,不可能支撑起一个强大的软件产业。

第二,那时的资本市场没有起来。

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很多软件公司在那个年代诞生。但他们很多都没有获得过资本的支持,他们都是依靠自己的资本力量滚动发展。这给我国软件企业的快速扩张造成了很大影响。

没有资本,就无法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没有人才,便无法和国外软件厂商展开直接竞争。因此,那个年代的国内软件公司基本是被国外厂商所辗压,除了价格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核心竞争优势。

第三,我国软件产业的政策支持方向有待完善。

在以前,我们软件产业的很多政策都是直接支持厂商的。例如,支持厂商研发某种产品,支持厂商做大做强。但这些政策很少有从用户端支持的,即支持用户采用国产化的软件产品。

这种政策的结果是,有些厂商就是为了政策而活着,如果没有了政策支持的资金,他们就无法在市场上存活。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在市场中让越来越多的用户购买和使用自己的产品,而是拿到政府支持。

第四,软件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够完善。

因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够完善,导致用户正版意识不足,进而导致用户对软件的价值认同较低。这种低的价值认同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国内以低价格为核心能力的软件公司竞争优势。

6

如果我们看国内软件产业近几年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自从2012年起,整个产业的增长率进入一个下行周期。从原来的超高速增长慢慢向低调整。2011年,增长率是40.1%;到了2016年,增长率已下降为12.4%。

       中国软件产业历年销售收入 

                                   资料来源:工信部

值得欣喜的是,2017年的增长率又开始回升,达到了14.1%,逆转了持续下降的势头。

曹叔认为,这是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周期。这个新周期的核心驱动力就是,用户对信息化、对数字化的需求真正被激发了。他们开始了主动需求,而不是被动需求。这意味着,中国信息化、数字化的黄金时代真正到来了。

在这个新时代,国内的软件产业有望做大做强。核心原因有两点。第一,在这个时代,国内的软件公司实力更为强大,竞争能力更强。现在市场上国内唱主角的软件公司,并不只是原来那些纯软件公司,还有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以华为、浪潮为代表的综合型IT公司。这些公司的品牌影响力、竞争实力都比上世纪90年代的国内软件厂商要强上百倍。

第二,以前限制产业爆发、做大做强的核心要素都没有了。例如,资本市场现在非常发达,政策支持也从仅支持厂商开始大幅度向支持行业用户转变,用户对软件价值的认同度、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也大为改善。总之,整个宏观环境支持软件产业做大做强。

是的,我国软件产业也进入了发展的最佳时期。曹叔很期待2035年的中国软件业会变成什么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软件网曹开彬 陈庆

  • 观点
  • IT/互联网
  • 软件信息
  • CEO
  • CTO
  • CIO
  • IT
  • 研发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