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宁高宁万言报告,中化集团转型之路的思考

  • 首席数字官

  • 2018-04-26

  • 来源:

“抽丝剥茧”宁高宁万言报告,中化集团转型之路的思考

小锦说

近日,在中化集团的高层研讨会上,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的万字长文报告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最早的国字辈龙头企业,从曾经的中国最大外贸企业,到以科学技术驱动的创新平台公司,它的转型之路自然值得借鉴。

小锦斗胆从宁高宁的演讲中,抽丝剥茧,为大家找到普适性的套路,挖掘数字化转型的站略战术。

编辑丨徐达

上篇:战略篇

中化集团的转型史就是中国国企发展的缩影,发展变化经历了放权授权、激励约束、公司治理、战略定位、上市集资、股权多元等不同阶段的改革。企业的经营或成功,或失败,但成功者有一个共同点——企业管理者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有足够的敏锐和勇气,在适当的时间,带领企业在战略上作出重大调整转变。

“抽丝剥茧”宁高宁万言报告,中化集团转型之路的思考

城市是企业的城市,国家是企业的国家。用宁高宁的话说,企业在战略思考和行动上的前瞻性和创造性至关重要,它几乎决定了企业的生命轨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转型存在风险,但不得不转

公司的战略转变是很复杂,风险很高的过程,不断加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要求企业必须主动地作出战略转变或提升,否则企业会被竞争对手和市场抛离。

中化集团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公司,可以说是坐拥巨大的蛋糕,但是这就能高枕无忧了吗?不能。单纯的贸易公司很容易受制于人,所以中化集团不断地延伸自己的触角,产业覆盖能源、农业、化工、地产、金融五大领域。尤其在能源方面,不断巩固和提高石油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同时加快向石油产业上下游延伸。

有人说,转型面对的最大敌人是自己,船越大越难掉头。一来,决策者可能要放弃既有的盈利模式,这种自我否定需要巨大的勇气;二来,转型可能会失败,决策者要承受失败的压力。历史上柯达的失败让人印象深刻,作为胶片时代的龙头老大,面对数码技术的趋势,未能及时调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股东的反对。

当时柯达的胶卷业务占据了市场半壁江山,而数码技术暂未形成大的市场规模,在此情况下,柯达错失了转型的最佳时机。柯达只是错过了一次机遇,却没想到代价竟如此巨大。所以说,转型存在风险,但不得不转。

改革开放四十年,造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经济转型的进程。消费升级、产能过剩,推动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否则就要被时代抛弃。

▌穿合脚的鞋,走自己的路

许多企业都想把自己转型为科研型、技术型的企业,因为科技创新型的企业产品毛利率高、资金回报率高、股票市盈率高,但是难度也很大。首先,技术研发周期长,变化快,风险高;再者,比如一个贸易型企业转型成实业企业已经很难得了,要变成科技型企业,用宁高宁的话说就是,未免有些好高骛远。

中化集团要转型成创新平台公司,要做平台是出于扬长避短的考虑。这种依托已有资源,发挥自身长处进行转型的方式值得借鉴,但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做平台吗?不见得。所以宁高宁提出,企业进行转型,必须要走自己的路。小锦也认为,学习借鉴是方法,要想成功,还要有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创新。

下篇:战术篇

任何企业的转型,都是从理念转变开始,从战略布局调整入手,然后在战略全局指导下,运用各种战术方法,变革管理架构、商业模式,达成整体战略目标。中化集团的转型也是在整体战略下,进行战术运用的结果。

中化集团确定转型为科学技术驱动的创新平台的战略,在管理、企业文化和IT系统等方面进行创新,开启了自身的蜕变、革新、重塑之路。

▌转型始于理念转变

创新是企业永葆活力的血液。正如IBM董事长罗睿兰所说:“IBM的变革能力’写在基因里’”。宁高宁讲到,中化集团是一个并不缺乏创新的企业,一个有着68年历史的老国企,经历过辉煌,也一度濒临倒闭,在历经起伏的过程中形成了创新的企业文化。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状况,中化集团认识到,未来的发展必须靠创新、创造、研发、科学、技术、新产品来驱动。所以设立了创新战略部,提出“创新三角”(创新的主体、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文化)理论,自上而下的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抽丝剥茧”宁高宁万言报告,中化集团转型之路的思考

其实,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又何尝不是异常困难的历程。所以有人说转型是“一把手”工程,需要“一把手”自上而下的推动,那么这里“一把手”的理念转变就显得非常重要。此前,小锦写过一篇要么“翻船”,要么“翻身”,彻底的数字化转型一定是“一把手工程”的文章,该文章总结了马云、张近东、梁稳根等大佬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观点。

此外,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基层员工的不理解与抵制是最大的障碍,所以观念的转变既包括领导层的观念,还有基层员工的观念,只有自上而下的形成认同,目标一致,齐心协力,方能达成最佳效果。

中化集团在培养员工创新观念上一直没有松懈,鼓励支持员工创新,并且包容失误,形成创新型组织和文化,摸索出一条独特的创新型平台之路。

▌转型要依托专业团队和人才

宁高宁说,创新和转型是全公司整体的宏大任务,要想创新就要改变整个公司,它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执行主体并形成创新流程,要让创新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甚至是生存方式,人是最大的挑战,人不仅要有理念,还要有能力。

中化集团在探索“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道路上,成立能源互联网小组,招聘了18勇士作为创始团队。同时,在集团设立首席科学家,各事业部设立专职的首席技术官(CTO),集团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有负责创新技术转型的有水平的专业人员。

其实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要。在前些天锦囊专家主办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案例大会·贵州茅台”活动上,茅台集团信息中心副主任谭鸿宇表达了对数字化人才的重视。他指出,我们白酒行业里面不乏行业专家,不乏顶尖的人才,但是在IT、信息化、大数据这方面的人才很短缺。所以说,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的的数字化转型,关键还是在人才。

▌数字化转型带来经营模式的创新

中化集团以互联网科技打造覆盖石化产业链的数字平台,涵盖原油贸易、化工品贸易、成品油零售、供应链管理等多个领域。到今年4月中旬,石化行业车、船、库等供应链三大系统,以及B2C的小化加油、B2B的买原油网、壹化网等子系统均已上线运行。

其中,小化加油平台一个月时间联盟站上线数量达到3300多座,车平台上线车辆3370辆,125家货主公司及114家运输公司,船系统累计上线船舶1500条。“壹油网”旗下买原油网平台交易量3500万桶,交易金额超过150亿元,已上线的VLCC 276条,占世界市场份额38%,已上线的全国地炼企业数量占有配额炼厂总数40%;化工品电商网站“壹化网”已入驻企业2735家,交易金额突破112亿元。

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上,中化集团成功完成了区块链应用的出口交易试点,将跨境贸易各关键环节的核心单据进行数字化,全程记录贸易流程中的合同签订、货款汇兑、提单流转、海关监管等交易信息,提高了合同执行、检验、货物通关、结算和货物交付等各个环节效率,降低了交易风险。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化集团研发的石化行业首个自主研发财务智能机器人上线。近日召开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一款“中化能源全自动无人加油机”吸引了大家的兴趣,全程自动感应,无需驾驶员下车,其加油的速度和精度均表现优秀。

“抽丝剥茧”宁高宁万言报告,中化集团转型之路的思考

很多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很大困难是,面对新的技术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业务场景结合,正如同抱着一大块蛋糕却不知道从哪下嘴一样。浙江光裕集团被称为“袜子大王”,它的产品主要出口到东欧等西方国家,在国外卖的很好,然而面对国内风风火火的数字化转型,却显得不知所措。

光裕集团CIO滕永忠在参加锦囊专家的活动时表示,我们的生产销售模式都比较传统,看着大家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数据管理等等,我们也想尝试,却不知道怎么把它们用起来。

由此可见,在许多传统企业不是不想转型,而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或者说是数字化与自身业务的契合点。那小锦在这里也打个小广告,我们锦囊专家会不断地推出优秀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为你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启发。

▌管理方式要适应转型的需要

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学原理,企业商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和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带来管理方式的变革。2016年,中化集团开展管理创新工程,按照“小总部、大业务”的原则,搭建适应投资控股型企业特点的管控体系,成立五大事业部,精简总部部门及人员,一次性下放权力86项,赋予事业部一系列自主经营权,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更快更好地响应市场和客户需求。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数字化逐渐打破原有的管理边界,呈现出扁平化的趋势。在杨青峰教授的《工业4.0时代的智慧制造》一书中,提出了量子企业的概念,量子企业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它打破了权威、层级的概念。

以前,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是按照垂直的层级结构在组织,这种局限于孤岛中的企业组织被限制为少数人的决策机制,没有能够充分利用群体的智慧。而中化集团“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的做法,极大地释放了群体智慧,是数字化条件下强连接的趋势选择。

另外,为了适应信息化、数字化趋势,中化集团积极推动管理的数字化升级,比如部署集团内部的音视频会议系统,提升了整个集团现代化协作沟通效率;建立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中化集团科技项目开展流程进行管理,实现科技项目的规范、可视、可追溯、可查询、可分析,为中化集团的科研投入、监管以及优化提供决策支持,提升整体科研管理水平。

对于其他传统企业而言,还可以部署财务、OA、协同办公、ERP、CRM、数据服务等系统软件,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以达到增收、提效、节支的效果,实现数字化转型。未来,企业管理线上化是趋势,也是必然。

▌企业文化形成于无形之中

企业的文化就是不需要要求、不需要提醒,自觉的、主动的、自然的接受的思维和行为规范。对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态度更是这样。建立起对创新支持、追求、崇拜并包容失误的企业文化,首先来自于企业高管团队对企业的本质和战略定位的深刻理解。宁高宁认为,企业文化不是一天就建立起来的,创新过程的科学管理,创新成功的经验和激励及遇见挫折时的坚持支持鼓励都是形成创新文化的重要条件。

小锦非常赞同这一点,企业的文化就是领导者的文化,如果领导崇尚创新、鼓励变革,那员工的骨子里也会充满革新精神。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困难肯定会很多,但是如果领导者不能下定决心,敢于担当,传递给员工的只有畏手畏脚和得过且过。

许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摸索阶段,仍在不断的迭代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摔跤跌倒在所难免,所以领导者要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和包容,在一步步试错中,取得数字化转型的胜利。

  • 案例
  • 能源化工
  • CEO
  • CTO
  • CIO
  • 战略
  • 大数据
  • 云计算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