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丽婵:移动时代,人际关系发生何种巨变?

  • 班丽婵

  • 2018-05-08

  • 来源:

25.jpg

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移动互联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的变化。不管你是否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了移动互联的严重冲击,这个冲击不是好,也不是坏,而是发生了跟传统媒体时间完全不一样的发展方向。而这个关系正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品牌的营销,乃至一个人的命运。不知道说得对不对,权当探讨吧。

一、 我朋友圈里都是谁?——人际关系的“碎片化”

现象一:我们老板罗坚说现在很少看朋友圈,我知道为什么,因为加他的人实在太多了,他又很少去设置“不看他(她)的朋友圈”,因此什么资讯都来了,一是太费时间,二是又没有什么营养,所谓志不同,道不合,这样朋友圈就慢慢给“废”了,除非他找时间做个“清洗”,但他那么忙,你懂的。很多微信上的人你根本不认识,泛泛之交,再加上很多人又不喜欢用备注,用真名的少,哇,这一通乱。所以,还是电话本比较靠谱。但问题又来了,有人说微信时代,你直接抄起电话就打让人觉得好奇怪,你应该用微信问问他“在吗?”,这样比较符合礼仪。是这样吗?

现象二:线上的交流交互越来越多,我被强拉进N多个群,虽然我很少发言,其实连潜水都不算,因为我实在没时间去看很多关于“张家长李家短”的事,大家一定跟我一样的同感。

另外,人际关系常常会因为拉一个群而聚拢,也因为太多的群而疏远。如果找不到群里共同的话题,其实还不如不建群,反倒不会落得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不良感。(当然很多微信群运营得比较好的微信群,但投入了群主大量的精力,这种投入比是否值得可以商榷。)

人际关系的碎片化表现形式就是朋友越来越容易结识,也越来越容易疏远,信息碎片化,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碎片化。

那么,如何去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关系呢,如何把这些碎片整合起来缝补成为一张真正托起你人生的“交际网”呢?

真正去经营你的朋友圈,不只是天天给朋友点赞,而是真正去感受他们关心的是什么,他们正在面对的什么问题。很简单的方式就是可以从整理你的微信通讯录开始,充分运用“标签”去管理你的朋友圈大数据。看你身边的什么人多,你应该去拓展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样的人能够深入合作,这些都是可以常常去构想的。还是那个定律:你身边七个好友的工资的平均值就是你的薪酬。

真心希望我的朋友圈里都是土豪啊!现在就开始去结识土豪去。

二、 我终于找到你了——人际关系的o2o立体化思维

现象一:原来在联想工作过的HR每年都会有个聚会,这个聚会因为有了微信而得到了蓬勃发展,今年的聚会来了近百人,因为建了一个群,大家集体寻找失联的同事们,通过微信的联络和组织也比往年要来得容易得多,原来是用电话,后来用邮件,现在有了微信,组织就越来越庞大,而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很多关系,其实也不一定比就三、五十个人大家的感受会好。

现象二:我自从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后,很多多年联系不上的朋友失而复联,很神奇,而且也在微信上交了很多朋友,虽然我不能主动跟他们对话,但至少他们能够找到我。为了方便大家,我又弄了一个微信,专门供各种朋友随便加,我也是18小时在线随时等候骚扰。

其实,强关系和弱关系,仔细想想你就会明白,一个活动只要超过了三十个人,会慢慢地变成弱关系,大家冲着场面去了,因为人的精力实在有限。

记得有个数字,人在一定时期只能维护135个人际关系,如果超过这个上限,基本就很难保持很好的关系。这倒是有点道理。

回到企业和媒体来说事,弄品牌训练营这几年,终于明白了,论坛是弱关系,来宾要的是评奖,场面恢弘,媒体传颂。三、五十人的培训班是强关系,大家要在一起呆两天啊,你再稍维护一样,怎么样都是有革命友情的。而小一百人的沙龙是中关系,有跟你投缘的自然成朋友了,不跟你投缘的估计再见面只是眼熟而已。

如果说企业要做与消费者的关系,弱中强关系都要有,维护关系的活动一定是立体的,而不能非此及彼。这就是很多媒体年年做大论坛,但强关系只是那些客户关系,我的读者究竟在哪呢?我说现在的大论坛这么不受待见呢,因为在论坛上少有“尊贵”的感觉,人实在太多,不要累着主办方了,但这个结果就是,除了邀请主讲或领奖嘉宾外,参会的LEVEL不会太高。(当然像政府型的APEC峰会除外)

三、 人跟人之间的粘合剂是兴趣、利益和孤独

现象一:这两年线下以兴趣为主导的活动如雨后春笋,各种活动在刷屏,如何关系还是得依靠强关系的推荐和介绍,无论什么都需要解决“信任”的问题。

在移动时代,人认识另一个人的成本是很低的,一个微信群,一个线下的活动就能够在微信通讯录里加入无数的朋友。但如何维护这些朋友,把弱关系变成强关系,你说是什么?我认为是兴趣(也可以说投缘)。兴趣就是和你在一起能够把一件事探讨得更清楚,能够一起玩得很开心,更有甚者是能够深入合作一个事情,达到多赢。这就是“投缘”。

移动时代,人们更容易去找到志向相同的人,也更容易去摆脱“看不顺眼”的人。有时候看到一篇文章,于我心有戚戚焉,马上你就可以成为他的朋友,但这个朋友的价值如果没有线下的深度交流估计也只是以前的“笔友”而已。

以前很多组织都是以利益为基础,这个依然没变,“无利不起早”一直都是真理。不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已不需要在线下的各种活动中,背后还带着“销售”的目的,当然每个层次的人不一样,我们权以人均GDP为标准吧,我相信一旦一个群体中的人均GDP达到了二万美金左右,人跟人之间的交往就不是利益了,而变成了“我愿意”、“我喜欢”。我相信未来一定是兴趣类活动大爆发的时代。

再说说孤独感,这是每个人一定有的,虽然我不越来越不太喜欢参加解决孤独感的活动,但这一定是组织背后的驱动力,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更多资源以便生存得更好,而好朋友是一定会帮你的,如果你连100块都不给,还是朋友吗?

最高阶段的组织一定是有使命感的结合,比如说像宗教,像共济会,这种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能意会的。

如果说什么是社群营销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利益,第二个阶段是孤独感,逐步为兴趣和使命,这个推断竟然与马斯诺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五大阶段在逻辑上不谋而合。

四、 组织要学会与“人”对话

企业或品牌与消费者直接的对话已经成为无须辩驳的事实,而对话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最严酷的考验。我们再总结一下方法吧:

1、找到合适的参与方式

我们暂且把对话分成线上和线下吧,线上的对话大家懂的,一定要好玩的东西,大家能够参与进来的,最好是那种线上看起来能参与,但其实只是“逗你玩玩”的,we media昨天刚做的“全民请大神”活动,就是这种,他用H5页面告诉你,你想听谁的随便选,看能不能他们请出来,有张小龙、张朝阳各路大神,可能真只是一个噱头,最终主办方该怎么请还是怎么请,但你参与了啊,全民转发,玩得很HIGH。

2、找到喜欢跟人相处的人

传统企业的以前的传播方式很可怕,什么事情都是交给公关公司或媒体去做,都不知道怎么说人话,也不知道怎么跟人相处,说人话慢慢可以学,跟人相处有一个诀窍:团队核心骨干一定是喜欢跟人相处的,这是天生的特质,不是后天学来的。如果情商太低的,可以PASS,做技术比较好,情商一定要高,要热爱生活的,女性会比较好。其实人跟人相处很重要的是一对一的关系,如果你有10个客户经理,每个客户经理维户好100个客户,其实不难,有1000个核心客户,那活齐了。当然你自己必须是一个“热爱人类”的人,要不然别人也没兴趣跟你在一起。

3、把“人性”贯穿到每个细节

看过我前几篇文章的人,都知道我一直在讲“体验”,无论是活动的现场体验,小到一个带LOGO的蛋糕,大到各种流程的设置,都跟传统的活动有了很大的差别。就拿会议通知这个很细的环节,你群发短信也是发,群发邮件也是发,如果能够把活动的参与者当成一个个的个体来对待,那才是“关系营销”的核心,能不能抓住所有的环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下去,而不只是“工作”那么简单。

在不久的未来,我相信只能有能够重新诠释“以人为本”的企业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班丽婵 陈庆

  • 观点
  • 案例
  • 农业
  • 采矿
  • 制造
  • 食品饮料
  • 烟草
  • 鞋服纺织
  • 家居家具
  • 化工
  • 钢铁
  • 机械装备
  • 汽车
  • 能源化工
  • 建筑
  • 批发零售
  • 交通物流
  • 住宿餐饮
  • IT/互联网
  • 通信

推荐

我要评论

班丽婵

CMO训练营

创始人

CMO训练营 创始人

资深品牌营销人,15年品牌营销、媒体从业经验,一直专注品牌营销、事件營销、社群營销。前蓝色光标事业部总经理,活动树运营、市场部总经理,品牌训练营创始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