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灯工厂”很炫酷,但真的是智能制造的最佳场景吗?

  • 首席数字官

  • 2018-10-26

  • 来源:

文丨徐达 编辑丨鹿普禾

来源丨首席数字官

关闭作业区域的照明灯光,把工厂完全交给机器。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所有的加工、运输、检测过程均在空无一人的“黑灯工厂”内完成,无须工人值守。类似的全自动化“无人工厂”在近年来掀起的智能制造浪潮下备受推崇,常被视作产业转型升级的经典案例。听上去很酷炫,但是“黑灯工厂”真的是智能制造的最佳场景吗?

 

图片来源:智造百科

新松机器人隶属中科院,以机器人独有技术为核心,致力于数字化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是国际上机器人产品线最全厂商之一,他的工厂是什么样的?难道也是车间看不到工人?带着这个疑问,「首席数字官」参加了由《中外管理》杂志主办、「锦囊专家」协办的“走进新松”游学活动。

步入位于沈阳浑南区的沈阳新松机器人,偌大的厂区人流稀少,宽阔的马路映衬着蓝天白云,仿佛是进了一座公园,而不是工厂。同行者惊叹,真不愧是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印象里噪音浮动,烟尘滚滚的工厂形象截然不同。难道这就是“黑灯工厂”、“无人车间”?我的好奇心更浓了。

 

图片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机器人真的会完全代替人?

随着智能时代来临,关于机器人会替代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影响就业的忧虑不绝于耳。马云曾表示,决定世界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背后的人,是技术背后的理想、梦想和价值体系,人类不可能完全被机器替代,人类具备创造力、思考力,而机器不具备,机器再厉害,它也造不出文字。刘强东也认为无人机和配送机器人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但是仍离不开人力,只是以前冒着酷暑严寒送货的快递小哥,如今在办公室监控机器人工作,由蓝领工人转变为“白领工人”。

新松机器人的智能工厂实现了机器人完全替代人吗?随后我们进入到新松工业机器人生产车间,找到了真相。曾见识过一条生产线上百人的富士康工厂,也见识过人挨人的服装厂生产线,而在新松的车间,我们见到的工人并不多,但绝不是“无人工厂”。

巨大的厂房被分割成一个个项目生产区域,区域内摆放着各种物料和半成品,每个生产区域有一两个工人或在辅助机器人进行安装生产,或在用电脑测试系统,偶尔有一两台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在工人的监督下进行物料运输。

 

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随行的讲解人员表示,AGV虽然可以实现货物运输的自动化,但是目前仍需要人员进行监督和协助,机器人只是在部分方面取代人的工作,减少对人的依赖,但不能完全取代人。再比如,系统测试工作也是由人来完成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质疑,既然有机器人了还需要人,有什么意义呢?新松机器人高级副总裁王宏玉为我们带来了答案。

▌“人机结合”才是智能制造的最佳状态

数字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数字化战略支持企业核心业务战略,但并不是企业的战略核心。智能制造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收益,如果过度追求“黑灯工厂”,忽视成本等其他因素是舍本逐末的作法。

 

图片来源:首席数字官

王宏玉指出,机器人包含两大属性:机器和人,传统的机器人只具有“机器”属性,新一代机器人还具备“人”的属性。在由“机器”向“人”转变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人的“手”和“腿”的替代功能,还要实现“脑”的替代,智能“脑”是“机器”向“人”转变的转折点。机器人虽然可以在部分工作上替代人,但是智能制造的最佳场景应该是“人机结合”。

新松智能工厂包括四个部分:自动物料存储、自动输送、自动生产和管理系统。在生产环节,虽然是自动生产,但也有人的参与,在综合考虑效率、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决定哪些工作由机器完成,哪些由人完成,所以这是一个人机协作的过程。

以发达国家为例,机器人使用比例最多的是韩国,每万名产业工人里有600多台机器人,这就意味着只有6%的工作实现了机器替代,仍有94%的工作需要人完成。特斯拉的美国工厂的总装车间被打造成无人化生产线,但是全部使用机器人带来的问题是系统很复杂,系统集成商很难对这些系统进行调试,系统调试耗费大量时间,大大降低了效率,导致工厂迟迟不能投入生产。

▌总成本是衡量智能制造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

黑灯工厂虽然很炫,但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制造模式,一味追求无人化的黑灯模式,其实偏离了智能制造的本源。总成本是衡量智能制造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包括原材料成本、人才成本、时间成本、维护成本等。

天津某制药企业学员表示,他们每个月不同生产线的开工时间可能只有半个月,如果招聘员工的话可能会有半个月的“空窗期”,所以希望将药片装袋(瓶)等简单工序交由机器人完成,通过机器人在不同生产线的部署来节约成本。针对这一情况,新松副总裁兼工业机器人总裁王金涛做了成本分析,如果采用机器人作业,可采用两种方式:普通工业机器人和复合机器人。普通工业机器人的优势是价格相对便宜,但是在不同生产线都要进行部署;复合机器人价格相对较高,但是一台机器人可能就能满足不同生产线的工作。另外,机器人的售后维护费用也不尽相同,机器人更换工作场地的时间也是成本,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山东仁丰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学员李维刚告诉「首席数字官」,他们的主营业务是特种纸生产,由于产品的重量特别重,所以希望使用机器人进行装箱、码垛、物料运输等。另外,该公司所处地区工业密集,劳动力成本日益升高,这也是促使该企业考虑用机器人取代人力的重要原因。在被问及仁丰是否会全面自动化,实现机器人取代人工进行生产时,李维刚表示暂时不会,因为短时间内大量采用机器人生产,成本仍然较高。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在解答企业如何发展智能制造的问题时指出,不要追求所谓的无人化“黑灯”工厂,一切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先把基础工作做好,从局部做起,从点到线再到面。

屈贤明表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人力都很宝贵,所以要采取一种低成本、适合自己企业的解决方案,对新的事物(比如数字化、智能制造)要高度关注,但是更要做好分析,有充分的准备以后,循序渐进地向智能制造转型。

案例:海底捞有科技感,也有温度

2018年10月23日,海底捞智慧餐厅终于揭开神秘面纱,28日将正式对外营业。海底捞智慧餐厅应用了传菜机器人、机械臂上菜、千人千味配锅机等技术,IKMS智慧总厨大脑可实现实时监控、管理,维护整个无人后台的运行,从点单到配菜到上桌,实现后厨自动化生产,据说可以节约后厨近37%的人力成本。

 

图片来源:餐饮老板内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并没有完全抛弃“人”,只是把备菜、传菜这样机械性的工作交由机器人来完成,前厅服务员一个都没减少。因为对海底捞来说,核心竞争力是服务。所以,海底捞的人工智能战略是,机械的工作就交给机器来做,让服务员聚焦在以人为核心的服务上。

海底捞首席战略官周兆呈表示,海底捞没有把人员当作纯粹的成本概念,因为人员服务是我们最宝贵的价值。如果因为新技术的运用,减少了人员在相关岗位的使用,在服务方面就能够提供更多丰富体验的内容,把相关人员转化到为顾客提供丰富体验的岗位上去。

近两年,智能无人餐厅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美国最早提出无人餐厅概念的Eatsa,已经关闭了超过一半的门店。对于新鲜事物,我们理应充满好奇心,但是不应该仅仅是追潮流、造噱头。「首席数字官」认为,不管是智慧餐厅,还是智能制造,都应该是为切实解决问题而存在


  • 案例
  • 观点
  • 制造
  • CEO
  • CTO
  • CIO
  • 战略
  • 生产制造
  • IT
  • 大数据
  • 机器人
  • 物联网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