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一重工CIO吴云峰关于智能制造和企业服务转型的五点思考

  • 首席数字官

  • 2019-01-04

  • 来源:

文丨吴云峰     编辑丨徐达

来源丨首席数字官


创智工场创始人、前三一重工CIO吴云峰作为数字化转型资深专家,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2018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评选”中荣获“2018年度数字化转型专家”奖,并在“2018中国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案例大会(第二季)”——「工业物联网与装备智能服务」论坛上就《智能制造与企业服务转型》发表演讲。

本文是「首席数字官」根据其演讲内容编辑而成,有删减:

图片1.png

创智工场创始人、前三一重工CIO  吴云峰

图片来源:首席数字官

今天我将从全球概念、中国实践和服务转型三个角度谈谈关于智能制造和企业服务转型的思考。

思考一:概念要回归本质,从业务本身出发,借助先进技术进行创新

1.智能制造的全球概念

关于智能制造,全球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概念。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化等;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包括平台模式、免费经济、网络效应、长尾理论等;从制造模式的角度来看,包括工业4.0、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CPS、新制造、软件定义世界等。

2.信息技术的本质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和传递

物联网解决的是信息的收集问题,大数据和云解决的是存储问题,边缘计算和云计算解决的是加工问题,微服务和集成解决的是传递问题。

3.不同概念的背后是制造范式未变

不论是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或者是中国提出的智能制造,虽然概念不一样,但是本质都是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业务流程、模式的创新。德国工业4.0是从功能级、层次结构和生命周期&价值链三个维度进行切分;中国的智能制造是从智能功能、系统层级和生命周期三个维度进行切分。从这点上来看,二者切分的方法相似,只是切分的粗细度略有差别。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也是从三个维度切分,只是他把三个维度融合成了一个平面。所以说这三个不同的概念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用信息化手段对客观世界进行虚拟建模。

思考二:数字化创新的关键是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

中国在装备制造业做了很多创新,比如设备可以免费提供给客户,按照设备的使用时间来收费,这是供应链金融创新;还有一种创新是共享制造,就是工厂提供向不同客户提供生产所需设备、场地等服务。其实不论是供应链金融创新,还是共享制造创新,关键是要把产品做好,服务做好。

马斯克的无人工厂是一大创新,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现场管理混乱。其实创新与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创新是基于发散思维,管理是基于流程,所以马斯克的创新也可能犯了追求概念,急于达到工业4.0的错误。所以,在思想层面,美国式的创新很具有启发意义,但在执行层面,日本的精益生产和德国的生产模式更具借鉴意义。

思考三:概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用最新的技术去解决业务问题

2006年三一重工开始做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当时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唯一的想法就是对设备进行远程诊断。当时三一重工的设备故障远程解决率是百分之二十多,所以为了更快更高效的解决问题,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我们进行技术创新。

2010年,三一建造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智能制造车间,包括智能化生产控制中心、智能化生产执行过程管控、智能仓储运输与物流、智能加工中心与生产线四大部分。而建造智能制造车间最核心目的,是希望把生产周期从28天左右压缩到半个月。

思考四:中国转备制造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占据很大优势

中国的工业体系完善,产业链完整,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产业集聚效应非常明显,拥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产业集聚区。没有物理世界的集聚和齐全不可能产生真正的产业互联网或者工业互联网,所以中国占有巨大的优势。

另外,政府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是引导推动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而且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必须要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信息安全的问题没有政府的支持是不可能解决的。

思考五:智能制造服务是装备制造业转型的方向

智能制造解决的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问题,它带来的效果是质量、效率、成本三个维度的提升,智能服务解决的是生态的问题。制造企业只有先把产品做好,才能活下去,许多企业产品没做好,为了活下去开始寻求转型,做智能化产品,这种逻辑是不正确的。

首先把产品做好,然后做智能产品,逐渐向提供智能服务转型。当自身功力足够扎实之后,可以把这种能力输出,赋能其他装备企业转型智能服务,这也是装备制造业转型的方向。

  • 案例
  • 制造
  • CEO
  • CTO
  • CIO
  • 生产制造
  • 运营
  • IT
  • 大数据
  • 机器人
  • 区块链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