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的标准化再认识

  • 孙惠民

  • 2014-09-03

  • 来源:

16.jpg

今天,来到了广州最高大上的写字楼——太古汇的28楼,参加总部和战略合作伙伴——微软联合举办的IT管理人员培训。

上午,听完微软的架构师金培小姐的大数据及行业应用后交流后,参观了微软的新办公楼,参观内容较多,但印象比较深的还是“微软员工的一天”,在手机的捆绑下,通知、邮件、会议等等,全部都是在线进行。

下午,听了华为陈先生题为“华为:理性与现实”的播放加朗读式的交流,在德国古典音乐的印衬下,陈先生从14个任正非在内部发表的文章中,抽取了其中的几个主题,与大家分享了任正非创办华为的心路历程。这十四篇文章分别是:赴美考察记、赴俄参展杂记、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印度随笔、华为的冬天、我的父亲母亲、北国之春、胜利的曙光、在理性与平实中存活、我们一定要打赢这一仗、华为的核心价值观、谁来呼唤炮火、开放妥协灰度、一江春水向东流。纵观陈先生的意见和观点,基本是在对任先生做史记般的记述,多是美誉之词,有点要把自己的老板史诗化和神化的味道。虽然如此,其中很多观点我还是赞同的,尤其是两点:一是生产制造标准化,二是运营管理体系化。陈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多数制造业企业,在与日本及德国相比时,这两条腿我们是发软的。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我经常看到的、听到的,就是“标准化已经过时了”、“那是泰勒和福特时代的产物,应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听到这里,总是想起无数大众对马克思的不屑和对共产主义的鄙视,心中总是感到无限的悲哀。为何?评价任何事情,都应该首先了解它、实践它,才能发现其不足,然后予以批判,这种批判叫做辩证式批判,然而,很多人在根本不知道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就大放厥词,骂骂咧咧,这是无知的表现,不是批判。

可悲的是,这类左派幼稚病,几乎是当前整个社会的通病。

现在的时代,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翻越到了移动互联时代,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所谓坏,是因为长久以来已经被我们习惯的了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交往规则,正面临着被毁灭、被颠覆,整个社会都正在陷入到一种全民焦虑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应该何去何从。

所谓好,是因为互联网,特别是移动智能终端的爆炸式增长,前所未有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效率,交往变得更加便捷,交易变得更加信息透明,一个人人创意、人人设计、人人制造、人人营销、人人传播的众包型消费社会正在快速形成。言而总之,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已经来临。

我认为,在这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追求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才是所有企业的终极使命。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消费者主权时代,你的产品或服务体验不能唤醒用户的情感认同,那你遭到的最大待遇就是被冷漠,这就意味着你走上了不归路。

有人问,如果个性化盛行,那还有标准化存在的空间吗?

我的答案是,当然有——标准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个性化。

为何?不妨从标准的定义看起。

所谓标准,就是指一种用来比较的样本以及与其他事物进行区别的规则,标准化就是让隐性规则显性化,并使得显性化后的规则得到落地的活动和过程。这个过程一定是由一系列的节点链接而成。这些节点,就是标准。如果把这些节点分到不能再分了,就是最高境界的个性化。所以说,只有把很多不规范、不标准、靠经验的东西全部予以标准化了,个性化才具备前提,否则,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这可以拿中国人习武自称一派的路径来分析:先练基本功、再练套路、再从练一家发展到练几家,再后就是融几家之长独树一帜,开宗立派。开宗立派就是个性化的体现。

现在红遍中国的制衣企业——红领,就成功演绎了个性化是标准化的最高境界这一命题。2012年以来,中国服装企业进入寒冬,但红领集团却迎来高速发展期,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他们能够做到一分钟内完成“一人一版,一衣一款”,并在7个工作日后,客户可以收到属于自己个性化定制的西装。他们如何做到的?两条秘诀:一是通过数据建模,形成属于该客户的专属版型,并且可以做到成衣数据自动分解成一道道具体的工序,跟随电子标签流转到生产车间每道工序的电脑识别终端上进行加工。二是通过高度的标准化要求,在加工的每个节点上详细规定出员工的操作动作。同样,这些操作动作的要求标准也是大数据分析优化后得出来的。红领就是通过数据的驱动,做到了不靠人靠标准,不靠自律靠体系。这也是对任正非管理思想的完美诠释。

我相信,中国的制造业成功模式就是:标准化提要求+信息化做支撑+流程化来执行。

所以,移动互联时代,更需要标准化!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真如 陈庆

  • 观点
  • 制造
  • CEO
  • CTO
  • CIO
  • IT
  • 运营
  • 大数据
  • 云计算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