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益科技刘述峰:从工业4.0谈中国制造业转型丨聚焦“小蛮腰”

  • 首席数字官

  • 2015-11-09

  • 来源:

导读
“90%的中国企业都面临互联网转型的挑战,面临“不转等死,转不好找死”的艰难抉择。11月5日,“互联网+转型峰会”在中国第一高塔广州塔(小蛮腰)召开。锦囊专家承办的制造业分论坛进行转型义诊,论坛上生益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刘述峰先生做了关于工业4.0时代的中国制造业若干思考的演讲,内容精彩,切中痛点,发人深思。

我们是一个传统的互联网企业,我们是工业材料的制造企业,我们的客户也是工业企业。我谈到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先天条件,就是基于现在传统制造业的思考。我想大家都知道现在制造业的劳动成本,后来做了很多分析,实在是太过分了!中国制造业跟美国制造业的劳动成本是相差非常大的,今天我们主要是讨论我对工业4.0的思考。


我们做制造业的企业要搞清楚,到底这些“互联网+,+互联网,4.0”的概念,到底本质是什么东西?是参照什么模式去做改革的?我收集过很多资料,德国工业4.0和互联网,就是将网络有效的运用于现实,代表作是西门子。美国互联网更强调大规模的定制,直接下单,用互联网整合,微笑曲线的两段,控制设计。代表是GE公司,控制着全世界的互联网。我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总结出对工业4.0的思考。我仔细分析德美二者的过程,我觉得中国2025不是工业4.0,如果还有2050的话结果都是一样。

现在热门的词就是“互联网+”或者“+互联网”我觉得类似于美国的互联网,就是把液态的生态改变。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公司最后觉得作为传统制造业的选择是落地到制造,也就是接近于工业4.0。我们是电子信息制造业,我们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所有的产品主要是接受客户的设计。实际上我们缺少了设计的一端,举例说华为要做一个4G的手机,我们按照设计线路图去做线路。我们行业里面很多人都想去帮客户设计线路图是不可能的。苹果的线路图肯定是不可能由我们设的,都是设计好了我们来做。不管我们的生产批量是大还是小还是中,全部都是定制化生产。我们很少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都是根据客户的。这个具有4.0的特征,4.0的工业生态下,我们的4.0是决定要素,这跟我们2025的创新驱动是非常吻合的。

事实上我们已经成立了30年,我们一直坚持在传统制造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到可以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优势。事实上,中国的企业,特别制造业企业,最难的是在技术上在突破。比较容易的是在管理方面的创新,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外国的公司非常愿意把管理公司的知识转出来,你只要想学,各种各样的技术,所有的东西,外国人都愿意卖给你。但是技术是绝对不卖的。像我们的行业涉及到专利的是3万多个,一半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其实技术创新是最难的,管理只要你想就可以。

我们公司在1999年的5月1号就切换了ARP系统,我们做了已经将近20年了。我们有很好的基础,在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当初公司只有3、4个亿净资产的时候,总共拿出了2千100万的投资。当时专家因为我们拿的手笔太大,怕失败,他们都提出了放弃,最后我们说服了。


美国跟德国平均的工业增加值是50%,日本是40%,中国是25%。你的工业增加值能不能提高关系到你的附加价值有多少。我们很多的企业要搞清楚,用什么搞自动化?机器人?我跟我老婆讨论的时候,我说我们准备搞什么东西?她说你那是什么机器人?我说机械臂。她说机器人是会说话的,这一点你要搞清楚。


我在所有的场合都讲,不赞成机器人代表人。这个观点被广东省官方高度认可,现在比较低调。东莞提出机器替代人是有先天条件的,最早提出机器人大量取代人力,是因为招不到人,所以我们用机器来代表人力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是4.0模式转换就是不对的,会限制我们的思路。

机器代替人是不是可以成功?首先是一个管理理念的创新。我们最早的工厂产能大概是心功能的1/8,我们的工厂是680,但是通过更新,我们在今年上半年,成功的减少240个人,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在实行自动化的时候要干什么?如果我们的工厂可以用机器替代人,如果我们不进行流程再造,我们把680个人用机器替代,其中我可以讲240人是浪费的。

最简单的问题,今年中国,如果我们不解决公民随手扔垃圾的问题,无限的增加清洁工,清洁工越多,扔的越随手。就是自动化也好,智能化也好,基础必须是经营生产,资源再造。作为一个企业,如果不把这个解决好,其他是搞定不了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人改为机器或者是机器替代人。


这里我拿一个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工厂举例子,4个人提出了一个提案,德国的副总裁是专门抓了西门子安贝格的电子工厂的。这个工厂很神秘,有很多的资料。这是我的笔记,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问题,1万平方米的厂房,1200人,一年消耗这么多,只做PRC,就是逻辑控制器,自动产化达到80%,物流达到75%,数据75%,所有的生产指令去到机器旁边的时候,仓库把零配件送到仓。然后把这个零件放到机器上自动生产。

西门子一共生产了1千个公司,数据采集量1995年每天是1千个,我所以记的这些让我觉得很震撼。最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他的接待人员说我们的质量底,零缺陷。我们当时在车上,离开工厂的路上我们在讨论,每个人都认为我们今天用互联网的技术也好,工业4.0也好都是为了提高效率,增加效益。为什么他们会认为搞了这么多都是为了品质,我们觉得他是本末倒置。

所以事实上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当然你企业的转型,要按照工业4.0的模式去建造一个工厂,德国人说是质量。上个月我们请了一个西门子的专家到我们公司讲课,最后说是为了效益。但是他说工艺是导演,这句话到今天我还不能理解。工艺是导演,在我们德国工业4.0是导演,我们当时问了西门子工厂什么时候实现工业4.0?他们的回答是2030年。所以刚才我跟教授说,可能我们2030年才可以实现我们智能制造,至少15年。

我的看法是中国制造业2025跟工业4.0的差距是非常大的。这里有一些观点跟大家分享,工业4.0是制造业长期积累迈向智能的模式,要实现要有扎实的积累,要有成熟的工艺来解决产品的品质,要消除浪费和产品再造,要以信息化支撑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实现。制造业2025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4.0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觉得他说的对,换句话说德国人没有通过业来实现工业制造化的理想,我想这个对我很有教义的,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今天我们中国的工业到底属于什么过程?如果我们实现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也至多算3.0,所以今天中国工业2.0,3.0的课还是需要补一补的。今天你的企业处在什么样的事情?我觉得这次中国政府的 制造业2025是非常的优秀,我从事工业25年第一次见到政府提出这么好的政策。


最后想谈一点,我在北京参加论坛的时候,有一个定级专家在讲述4.0的时候,有的人分为理论派,专门解释什么叫4.0,他说4.0不要翻译,中国人把4.0翻译很多。还有现实派,技术派,还有干了再说派。我不管你是什么,今天对中国人来说没有必要去管是2.0还是2.5,我们干了再说。

关键是你的企业导入理念,企业做出自己发展的路线是很重要的。我们公司大概花了4个月的时间,经过充分的讨论制定了发展线路图。真正的产业制造有很多过程,比如说我们搞了接近10年的经济生产。我经常问厂长,我说工人是干什么?然后他非常直接的说工人都没有创造价值,但是现在只能干这些事情。如果你很清楚你的工人有创造价值,什么地方是需要人跟机器集合起来的,这个线路图就实现了。我们的设备是打膜设备,传统做法是每半个小时采集数据,做了改革,通过支电流来实现对这个棍的控制,把原来对棍的收集变成了10个点。当时做到这个之后混掉了,为什么?海量数据。海量数据跟他们什么关系?还有一个建模的关系,你可以通过大海量数据找到你的模,最后这个厂长可以很放心的不要人,都用机器。

所以根据这样的设想,是不是一年可以实现, 而不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德国人之所以提出4.0,是他们的工艺都解决了,所以才会提出4.0的想法,制定一个详细的,符合特点的4.0或者是路线图。这样的话有可能在10年,1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的企业是可以完成很好的转型,让我们的企业转型有更大的力量!


文章为「锦囊微课」原创作品,作: 刘述峰

  • 案例
  • 制造
  • IT/互联网
  • CEO
  • CTO
  • CIO
  • 生产制造
  • IT
  • 大数据
  • 物联网
  • 云计算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