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氪堂 | 回顾2023,如何破解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思维困境?

  • 2024-01-12

  • 来源:36氪

文|傅靖刚(36氪安徽智库专家、合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院数智化转型实验室研究员)

编辑|森林

2023年,笔者走访了安徽省内外多家传统产业的企业,其中既有大型头部公司,也包括底层中小型企业,而不同企业的管理层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可谓天差地别。因此,在正式进入话题前,笔者想先行分享一些这一年的所见所闻。

在安徽某大型头部企业A,三年前该企业领导希望建设一家智能工厂,技改承接方于是组建了一支庞大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队伍,又顺手抄袭了市面上流行的各种方案,但技改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一年三个信息化系统令企业无法招架,并且方案中有些内容实际无法兑现。实际上, 企业数字化转型一般应遵循从精益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的大致路径。 如果步子迈得太大,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和人员认知离精益管理还相距甚远,数字化转型就很难收获成效。

在另一家大型企业B,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已接近尾声,实施方是业内著名的头部服务商。但该企业生产总监告诉笔者:“我认为我们的数字化转型在某些方面做得并不好,并没有真正解决在实际业务中所面对的问题。服务商给的东西只不过是将原本需要人工手动编排的EXCEL表格变成了半自动,虽然时间节省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最后只能将就着用。”

而在省内一家中大型企业C,其管理层人员普遍比较年轻,23年刚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在走访过程中,他们告诉笔者:“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信息化系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更多的问题其实是隐藏在水面之下,需要我们企业上下所有人去挖掘和思考,然后由我们和服务商一同寻找解决方式。”

此外,安徽省内外多家中小型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看法都出奇的一致:“我们也想数字化转型,但是预算不多。”或是:“能不能不谈费用先试试?”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目前数字化转型工作中不乏“乱象”。“乱”表现在多个方面:企业间实际情况差异巨大、每个企业处在的转型阶段各不相同、转型的最终形态仍在摸索……

笔者也从中总结出了数字化转型这条路径目前呈现的几个特征:

1. 中小型企业挣扎求生,头部企业境遇则要好得多;

2. 企业管理层人员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

3. 服务商提供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很多时候可能未必是企业真正需要的;

4.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思考数字化对于企业管理到底有何意义。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好数字化转型工作?归根结底,上述特征指向了认知的统一与思维困境的破除。 不管是对企业管理层还是数转服务商来说,对数字化转型有清晰认知并打破思维上的枷锁,是他们首先要做的事。

对此,笔者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三个问题出发进行浅析,希望能为数字化转型思维困境的破解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是“我是谁?”

对于数字化转型而言,我是谁?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我们开展数字化转型到底为了什么?要理解它首先需要明确两件事:

1. 人类的工业体系已经进入瓶颈期,很难再有质的突破;

2. 算法的普及使人类掌握了解决高维度复杂问题的有效工具。

瓶颈期的到来导致目前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变为产品同质化前提条件下的成本竞争,俗称“内卷”。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企业想要生存发展,只有不断地降低运营过程中的各类损耗,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权。那么如何降低管理中的损耗?在科技与算力发展的今天,答案指向了算法。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大部分管理流程或决策都是找到所谓的“可行解”,只要保证管理流程能够执行即可。但 这些“可行解”并不意味着“最优解” ,原因在于人类进行企业管理时无法考虑到足够多的影响因素。而现在算法技术成熟了,算法能够处理人脑远远无法想象的高维度的复杂问题,这就给如何将企业管理中的损耗降到最低提供了一条有效可行的路径。

实际上,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企业数字化建设,把企业的运营过程转化为一串串数据,最后利用算法这个有效工具去寻求企业管理问题的最优解,从而将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降至最低,即我们常说的“降本增效”。

其次是“我从哪里来?”

对于每个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指向的是,企业必须知道“我现在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

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对企业管理流程和理念的一次重塑,是一件非常耗费成本的事情。 并且,这一过程需要从企业原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现状出发,也需要从上到下各级工作人员的认知等诸多“无形的软件”进行支撑。因此,对于任何一家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明确自身的现状,无疑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企业本身没有做到精益管理,也无法从上到下形成统一的认知,数字化转型的开展、落实与最终效果的实现都将大打折扣,付出的成本也都打了水漂,相信这是企业管理者无法接受的事情。

对于服务商而言也同样如此。每个转型服务对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有些可能基础管理理念尚有欠缺(例如开头提到的企业A),有些已经开始思考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方式与意义(例如企业BC),还有一些可能连基本的信息系统都还未开始构建(例如许多不想转、不敢转、转不动的中小企业)。如何为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如何为企业量身定制数字化解决方案,这是服务商需要首先思考的根本性问题。

最后是“我要到哪里去?”

“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在数字化转型的语境下,指的是企业需要明确,究竟该怎样开展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工作。笔者基于过往经历与经验,对这项工作以三个字进行了概括:静、业、思。

首先是“静”。 目前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讨论可谓是“百家争鸣”,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难免会有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而这种时候,往往更需要企业管理者静下心来,耐心思考转型工作该怎么进行,确定好方向、安排好节点、规划好投入。因为数字化转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步错就有可能导致步步错。

其次是“业”。 所有数字化转型工作必定都要围绕企业的业务现状展开,脱离实际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永远都是一项面子工程。在制造业持续内卷且追求降本增效的当下,能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有效工程显得更加重要。同样,对于服务商而言,在向企业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时,也需要真正深入到企业的现场去。只有在充分了解企业业务的前提下,才能用产品与服务区解决企业真正关心的问题。

最后是“思”。 数字化转型如果成功完成,最终将会给企业现有的运营管理水平带巨大改变,许多身在局中的管理人员也都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路究竟在何方?没人知道确切的答案,需要传统产业和数字化产业的广大从业人员在未来共同探索。值得庆幸的是,至少在2023年,我们得以窥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方向与一丝曙光。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 推荐
  • 观点
  • 制造
  • 批发零售
  • 房地产
  • 住宿餐饮
  • 金融
  • 银行
  • 保险
  • 证券
  • 基金
  • 交通物流
  • 能源化工
  • IT/互联网
  • 建筑
  • 农业
  • 教育
  • 医疗卫生
  • 采矿
  • 租赁/商务服务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