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信息化与数字化间联系,深论数据与业务的关系丨圆桌对话

  • 首席数字官

  • 2019-04-11

  • 来源:

文 | 李国欢   编辑丨鹿普禾

来源 |首席数字官


在2019年3月29-30日“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论坛暨探营吉利”会议、圆桌对话环节,ThoughtWorks 中国区数据和AI总经理史凯和四位企业高管,以“一切数据业务化,一切业务数据化”为主题,共同探讨了信息化与数字化之间的联系、数据与业务之间的关系,怎样将数据与业务更好地进行结合,以及如何搭建中台。以下是「首席数字官」根据对话中的内容整理而成,略有删节:

从左依次为ThoughtWorks中国区数据和AI总经理史凯、安吉加加副总经理刘云波、三花控股特别顾问叶根平、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应用系统部部长张桥、吉利数字营销总监沈稳杰
图片来源:首席数字官

主持人

 ThoughtWorks 中国区数据和AI总经理史凯

 圆桌嘉宾

 安吉加加副总经理刘云波

 三花控股特别顾问叶根平

 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应用系统部部张桥

 吉利数字营销总监沈稳杰


史凯(主持人):
在数据驱动发展的时代,企业如何搭建数据中台、怎样将数据与业务更好地进行结合?今天我们就“一切数据业务化,一切业务数据化”为话题进行本次圆桌对话,本次圆桌对话将拆分为以下问题,即:

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区别是什么;

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理解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

数据中台如何搭建。

▌信息化和数字化之间的区别和关系

刘云波:我认为信息化的范围聚焦在企业内部,而数字化的范围由企业内部扩展至企业外部,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客户在市场中提高竞争力,解决客户的问题。如果业务不能解决客户的问题,那效果就达不到。所以数字化是延伸至客户、企业自身 、企业供应商,范围已经发生变化了,这是我的理解。

关于二者的关系,我认为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和信息化做的好的企业,不一定数字化也会做的很好。例如信息化中关注CMMI方式做得好,数字化却需要敏捷性,这时便存在一些挑战;有些企业在信息化中是一张白纸,但发现进行数字化时,其切入并非十分困难。同时我认为数字化建设与信息化有其传承性,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而其原则 、 商业本质和价值体现还是不变的。

史凯(主持人):总结刘总的观点:第一,数字化的范围比信息化更大;第二,数字化更贴近于业务本身,为业务解决问题;第三,对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是一种承接的关系。

叶根平:从业务角度来看,我认为信息化与数字化没有本质的区别,今天的数字化技术,就是昨天的信息技术加上今天的通讯技术、设备以及传感器等;数字化更像是用外部的技术来实现业务方面的透明化,其业务形态是通过数字化形态、信息化手段模拟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信息、业务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绩效,通过看到实际效果来发现问题,如成本的多少,层级的多少以及速度的快慢等,从而来达到管控的精细化,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史凯(主持人):信息化与数字化对于业务来讲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区别只是优化业务的手段和技术发生了变革,有了新的数字化技术去支撑。

张桥:我认为信息化与数字化是先后顺序的问题,没有底层的积累,数字化就没有来源,无论是车间、供应链、营销平台、电商平台等,其数据汇总之后才形成了数字化的基础。作为传统的车企或制造业,其整车厂有很多的数据,今天如果将这些数据提炼后,我可以做数字化的新商业模式,这是数字化的一个方向,但信息化只是传统的数据积累过程。

沈稳杰:我认为在数字化过程中还欠缺业务,准确的表述是业务、信息数字化。所以我认为当IT彻底融合时则是数字,而信息化和数字化则没有最终形态上的区别。

史凯(主持人):我也说一些我的观察。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业务与技术结合,已融入到了整个数字化系统当中,现在很多的的物理世界的业务已经成为了加工处理数据的数字化业务。数字化就是业务的一种存在形式。

“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两者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座的四位嘉宾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又是什么?

▌如何理解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

沈稳杰:我认为“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这就是融合发展,相辅相成,没有界限,做成了很常态的东西。如果你做成常态化,所有的事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张桥:一切业务数据化,这是之前的理解,信息化是基础,把企业的所有生产过程、制造、供应链,业务的数据形成信息化的录入。目前,起码零部件厂商还处于这个阶段,中间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能否把业务数据化、数据化业务化、其基础数据的统一,数据录入是否及时、管理模式是否先进,这些均会影响到业务数据化的成果。一切数据业务化,需要系统搭建的准且好,这才是数据支撑业务的前提。

叶根平: 我认为数据业务化,第一,这些数字反过来为业务服务,增强业务形态,促进业务的高速发展,形成一种新业态。反过来看,数据为业务和行业服务,数据业务化、资产化,其本身就会形成一种新行业、新资产,这是我的观点。

刘云波:我说一点不同的,每个企业在路径和方法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我做一个简单的模型,一个是目前处于的物理世界,一个是平行的数字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做一个连接,无论是B2D,还是D2B,有点类似“接口”,但我觉得用“连接”更加适合,我们要更好地考虑如何做好两个世界的“连接”。

我们不能小看数据。

不能因为数据在物理世界的表现而小看数据在数字世界的无所不能。

物理世界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在数字化世界中,没有这样的存在,古时候要快马加鞭,800里加急、后来有了电话,现在有各种社交工具,仿佛中间的时间与空间已经消失了。物理世界不能违背时间法则、空间法则,在讨论业务流程时,会存在这些自然法则的限制。但如果我们跳出框架,在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世界中进行业务讨论,我们的手段是否不一样了。“数字孪生”就是一个例子,就是将物理世界的实体映射到数字世界,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做规划的仿真、模拟,也可以将生产与运作的数据同步至数字世界,进行分析评估,做到物理世界代价极高或无法实现的事前预测与实时反馈。这是我的理解。

业务数据化,如快递员去揽货时,不管用不用系统,从上海寄快递到北京,这个数据已经产生了,我们是发现数据的过程,数据因交易而产生,我们需要用适合方式采集。但怎么寻找数据中间的价值、如何挖掘数据产生价值,每个企业还在探索过程中,这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

▌数据中台如何搭建

刘云波:对于如何搭建数据中台,我认为搭建数据中台最难的在于每个企业需要自建,因为数据中台是一种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但搭建数据中台的门槛极高,而且数据加工的分工越来越细,而对数据的实时性要求和数据挖掘的需要极高的专业能力,所以数据中台的搭建要明确哪一部分自己做、哪一部分要找最专业的人做、哪一部分需要与客户共同去做。系统有不同的实现,我们允许系统的多元化,但是数据是可以相通的,连通的数据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叶根平:如果从数据为业务服务、或数据可能产生新业务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每个企业都在做数据中台。以前数据仓库做清洗和ETL,我们正在做脱离业务,对业务本身的数据进行抽象,形成一个新的层级,这就是一个数据中台。

从长远角度来看,未来数据中台是否可以为其他行业和企业服务?这也许是阿里未来做的一件事,如此,未来阿里则是一家数据公司。我的观点认为就数据中台本身来看,现在还只是概念,没有确定的定义。现在企业已经在做了,每个企业都在做一些自己的中台和可能借助于外部的中台,但作为传统制造业,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制约是资源上不可能无限扩张,因为现在的数据采集已经是爆发式的,比如来自于机器状态数据和生产订单和每个人。现在我们可以统计到每个人在每个订单上、在每个设备上的产出效果,因为数据太多,所以不可能自己建中台,可能放至阿里。数据中台要建,但也是公有的。

张桥:我最早接触中台的概念是在接触电商时了解的,那时是电商渠道,例如京东、阿里等的会员信息、订单信息、数据订单、仓库都统一与中台之后,将数据进行扩展。阿里搭建数据中台的出发点也是从电商转过来的,对于企业、传统制造业来讲,什么叫数字中台,目前大多数企业是把SAP当做业务核心系统,把所有的数据放到了SAP,后面还加了数仓,把数据往上提升了一层。目前企业正在做,只是范围和方式有所差别,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达到一个终极目标,但是传统制造业与原生互联网企业的差别很大,对于搭建中台的投入也不一样。

沈稳杰:我从业务思维思考这一问题,今天有很多企业是为主机厂商服务的,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痛点,就是主机厂商给我们的方案,我们拿出之后,很快业务告诉我们方案变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业务服务的是市场,而市场是客户。所以市场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提供产品的厂商也要不停地发生变化。这时谁发生的变化速度和应对市场的速度越快,谁就赢得了市场,这时中台便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要解决中台、前台和后台中的问题,哪怕ACP或其他的都可以,对于赢得市场来讲,就是谁快谁赢。

史凯(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我们来就“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总结一下今天圆桌论坛嘉宾们的观点。
第一,信息化与数字化之间是一体传承的;
第二,一切数据最终要回到业务,服务于业务;
今天很多企业都面临这一问题,即哪些数据可以服务于哪些业务场景,哪些数据是有价值的、如该如何存储,如何管理,这也是数据中台要承载的使命。

  • 观点
  • 案例
  • 制造
  • 批发零售
  • IT/互联网
  • CEO
  • CDO
  • CIO
  • 战略
  • 运营
  • IT
  • 大数据
  • 物联网
  • 云计算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