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2020年中国经济及行业展望

  • 锦囊专家

  • 2020-02-05

  • 来源:

来源丨 德勤Deloitte

经济形势观察克服疫情影响需财政纾困到位

今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成了突袭中国经济的黑天鹅。在数周之内,许多国家大幅减少甚至关闭了来往中国的航线。金融市场反应剧烈,A股在节后首个交易日大跌近8%;恒生指数在1月最后一周暴跌了近6%;去年表现强势(涨幅近30%)的标普500指数在1月最后一周回吐了今年所有涨幅;1月底,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1.88%降至1.51%,表明投资者加重的风险厌恶情绪和对美国经济的衰退之忧。大宗商品价格也在上周出现过山车行情,铁矿石价格从去年底的92美元/吨跌至1月底的83美元/吨。


一季度经济料急剧放缓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相关的三大问题是—— 1)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对全球经济的溢出效应;3)中国政策应对的影响。首先,关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2003年爆发于北京的非典。2003年中国GDP实现了10%这一不错的增速表现,当年下半年的需求上升为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当时中国和亚洲新兴市场也正刚刚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其资产估值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这使得再通胀变得更加容易;并且中国那时正赶上入世(2001年11月)后的经济上升期。

 

而对比当前情况,中国这一庞大的经济体已经逐渐成熟,即使GDP只增长6%,也需要一些财政刺激措施。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正面临结构性和周期性下行压力(请参阅最新一期的《聚焦亚洲》)。去年底,我们曾预计2020年中国GDP将增长5.8%,略低于6%这一关口,并且我们还假设政府的财政刺激将是适度的。而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显然已改变了之前预测和政策组合。交运和酒店行业的剧烈萎缩会立即打击经济运行,消费和外贸肯定会在第一季度受到冲击。如果政府因病毒潜伏期进一步推迟企业开工日期(目前大多数城市是2月10日复工),那么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利润微薄且固定成本高的中小企业很有可能会遭遇严重压力。但是,如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能够得以有效遏制,我们预计到第二季度经济或能恢复至正常状态。根据我们的观察,政府正采取措施来防控疫情,如要求雇主和当地社区持续跟踪居民动向。如果受感染人数出现见顶,那么预计大家心态也会逐渐镇定下来;并且从目前数据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致死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更低。然而,非常时期要采取非常措施,我们预计政策制定者将在延长的春节假期结束之前推出财政减免和货币宽松等一系列政策。此时,中国治理模式的相对优势——中央政策高效的执行力,也将发挥作用。

中国的政策工具

 

从中国目前的政策工具来看,今年央行很可能多次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不仅旨在于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更是要鼓励银行集中向受此次疫情影响的企业提供信贷,来尽一切可能改善流动性。央行上一次的宽松政策是在去年11月下调MLF利率,但仅降低了5个基点,这表明央行是有意在为“紧要关头”节省弹药。当前的疫情显然需要采取各种逆周期措施,这其中包括人民币汇率。1月中旬,中美完成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的签订,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立即升值。在此背景下,允许增加汇率浮动空间,来作为额外的货币宽松杠杆。除了采取逆周期措施外,中国政府还可以暂缓中小企业的纳税申报。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加大采购来调控。简而言之,在通胀前景温和的背景下,中国在再通胀方面拥有充足的政策余地。

 

全球低利率及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jpg
全球低利率及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
数据来源:Wind

疫情的溢出效应较难改变全球通胀趋势


根据我们的基准情景——第一季度的消费将急剧放缓,但在逆周期性措施作用下,被抑制的需求会在下半年得以释放,溢出效应将主要出现在与中国联系密切的经济体(如澳大利亚、东南亚和韩国)或对中国旅游业高度依赖的经济体(如香港特区和泰国)。但即使对于这些经济体而言,中国疫情带来的影响估计也较短暂。如果政府能遏制疫情蔓延,那么冲击将主要集中在交运和酒店等领域,而对制造业影响不大,因此对铁矿石等大宗产品的价格冲击影响也较小(目前全球铁矿石价格达到高位主要受益于中国钢铁行业的景气)。


 中国的全球影响与日俱增.jpg
中国的全球影响与日俱增
数据来源:Wind

总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持续时间仍难以预测,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测。迄今为止,市场估计GDP增速将较之前预测下调0.1-1.2个百分点。我们相对更加乐观,预计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表现低迷,在第二季度持平,并到下半年出现V形复苏,全年GDP将实现5.3%-5.5%的增速。不过有一个风险不能忽视——即使疫情过去了,中国是否能落实好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的承诺,将很可能成为美国在大选年的关注重点。考虑到当前中国提振经济的措施会给全球带来深远影响(这和2003年不同),因此中国政府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财政手段给中小企业纾困,以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

 

行业影响综述


与疫情对于整体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一致,我们认为疫情对于大部分行业的中长期影响有限,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些行业的增长逻辑。对于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消费行业当前受影响最为直接和严重。餐饮、零售、旅交在今年上半年都将面临业务萎缩、固定成本占比高带来的现金流压力,而且季节性消费时机也难以在疫情结束后弥补;但对于线上业务占比高的消费品行业,尤其是生活必需品,则容易在消费环境正常化之后得以快速恢复。同时,零售技术和本地生活全渠道融合的重要性在本次突发危机中进一步凸显。相较于消费行业,本次疫情对于生产制造的影响更为有限,短期内主要体现在由于延迟复工、人员流动限制和交通受限带来的供应链受阻和生产经营难恢复;中长期则逐渐走上正轨。本次疫情为生命科学和医疗服务行业带来逆势增长机会,除了与疫情相关的医疗物资和药品供不应求以外,疫情过后也将有更多资源投入到传染病防治、医疗服务系统智能化升级等领域。科技也是本次疫情的受益行业,在线教育、娱乐和办公系统大受追捧,同时各行各业对于通信基础设施的要求持续升级,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提升行业效率的技术应用受到更多关注。

 


金融服务

利率下降,流动性充裕托底经济


1月1日,央行宣布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月3日,银行保险业2025规划发布,以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设为目标,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支持直接融资发展。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爆发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冲击较大,为维护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和货币市场平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1.2万亿元资金投放流动性,有望引导市场利率下降。展望2020年,中长期低成本资金将陆续入市,托底经济企稳并为资本市场发展注入更多流动性。

市场利率有望下降


2020新年甫至,央行全面降准大礼包释放8000多亿资金对冲春节期间流动性资金缺口,随后又投放1.2万亿支持疫情防控;同时,疫情限制返工的相关防控措施使大量中小企业现金流告急,央行投放流动性将带动市场整体利率下降,降低资金成本,缓解企业财务压力。


目前,金融机构已开始对政府名单制管理的医用及相关生活物资企业提供专项优惠利率信贷,预计1-2月金融机构信贷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确保实体经济总融资成本下降,更须未雨绸缪,为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预计全年货币宽松托底经济回暖,支持股市、债市稳定。这印证了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表述的细微改变—“松紧适度”变为“灵活适度”:广义货币M2和社融规模增长与GDP增长相匹配、完善LPR传导、支持银行永续债发行补充资本—多管齐下保持流动性宽裕,显示了“央行作为政治机关”落实“六稳”的工作核心。


“2025规划”——现代金融发展可期


银保监会1月3日正式发布“五年规划”:目标到2025年,实现金融结构更加优化,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建立起有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重点金融领域将呈现以下几方面变化:


银行:大中小多层次银行体系定位更清晰


1)大型银行“做强”,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提升,2020年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增速20%以上。2)股份制银行围绕“差异化”市场定位,业务模式应具有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如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平安银行金融科技战略等。3)地方中小银行覆盖自身的“合理经营半径”,服务地方经济、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


保险:健康、养老和再保险等薄弱领域发展提速


1)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优化提上日程,预计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将加快设立;2)行业开放推动健康险和养老保险发展提速。外资险企准入条件和股比限制陆续放开,首家外商独资保险公司德国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已于2019年11月正式获批开业,再次释放积极信号。预计更多的大型跨国保险机构将布局中国保险市场,为目前薄弱的保险子领域发展带来积极正面影响。


问题金融机构:七种市场化处置方式综合运用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始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两年暴露过风险的包商银行、锦州银行、恒丰银行都已基于各自不同情况实施了解决方案。


未来,高风险中小机构仍面临风险化解和改革深化两方面任务:风险化解方面将综合运用七种市场化方式,包括不良资产处置、直接注资重组、同业收购合并、设立处置基金、设立过桥银行、引进新投资者和市场退出;改革将推动股权管理更规范和“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机制更完善。


不良资产:AMC公司回归主业,监管要求更严格


国有资管公司经过几轮反腐纠察,相关监管要求更趋严谨规范:首先回归不良资产处置主责主业,其次可合理拓展与企业结构调整相关的兼并重组、过桥融资、夹层投资等投资银行类业务。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华融、长城、信达高管交叉任职轮换,再次表明了强监管防风险态度—避免长期在同一机构任职滋生腐败,同时推动AMC高管之间相互深入交流。


资本市场:疫情不构成长期影响,直接融资比重持续增加


过去一年,资产市场改革步伐亮眼,QFII和RQFII额度限制取消、证券法修订、股指期权的推出等夯实了资本市场机制和投资环境。2月3日,春节后开市第一天,沪深股市大跌,但同时境外资金流入超过100亿元,这从侧面反映出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者是看好中国的。多领域措施正在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驶入快车道:1)银行保险机构长期资金入市,传统居民储蓄部分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备受关注的行业全面开放到来,期货、基金、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分别于2020年1月1日、4月1日和12月1日取消,更多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机构投资者入华,利好行业和资本市场。3)房价止涨或下降将使居民资产配置由房产逐渐转移至金融资产类投资,为市场带来更多长期稳定资产,将改善市场投资者结构,中长期看好资本市场。

 


科技 

供应链或受阻,“在线宅居”兴起


预期能在2020年实现稳步增长的科技行业如今面临"黑天鹅"的重大挑战,短期最可能受影响的是电子行业的供应链,特别是许多跨国企业依赖中国所生产的电子零部件,可能影响全球如智能手机的供应。在此同时,也有因疫情而受益的科技子行业,如线上娱乐、线上视频乐、在线教育等。我们也观察到高科技在此次疫情发挥积极重要的力量,利用AI+5G+大数据+云计算助力疾病医治预测、改善民生。也因此,在疫情能够控制的前提之下,我们预期整体科技行业2020年的增长将小幅放缓,介于6%~7%的区间。


电子供应链或遇阻,智能手机、存储器、显示屏、5G市场遇挑战


武汉作为全球电子产业的供应链枢纽之一,生产大量的电子与光学仪器、半导体和光纤等,500强公司中有230家在武汉进行了投资。尽管目前主要大厂尚未出现停工的迹象,此次疫情可能对全球电子产业的供应链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全球科技巨头,包括手机生产商,将在中国面临延期复工、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导致供应链管理受挫。


就智能手机市场而言,武汉是手机零部件组装和生产的中心之一,让中国成为电子器件生产的领导者。而疫情让原材料的获取、生产、组装、测试以及运输等环节遭遇延迟,这可能破坏智能手机的生产制造。跨国智能手机制造大厂、零部件制造集团等都依赖中国工厂,任何供应链上的缺失都可能波及全球科技行业。


就存储器市场来说,数家领先的大型存储器供应商在武汉发展业务。若材料或晶圆机器的供应受到阻碍或暂时停止,则整个中国的存储器市场供应将会受到影响。


由于中国拥有大量的显示屏晶元厂,显示屏可能将会是所有电子产业中受影响最大的产业。武汉已成为主要显示器制造中心,其LCD和OLED晶圆厂已投入生产或计划于2020年投产。产量将导致LCD-TV面板价格上涨及量产下降,从而导致整个显示器供应链的动荡。面对这些挑战,近期产量的下降难以避免。


从5G来看,武汉拥有许多光学组件制造商,其在通讯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称为“光谷”,这些组件至关重要,以至于供应中断可能会导致中国即将推出的5G电信网络的推出延期。


未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等经济带的工厂受此次疫情的影响仍处于未知。多地出台延期复工、关闭部分跨省市交通等政策,使部分员工的返程计划延迟或拖延;回程的员工也可能会对其施加隔离措施。在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动荡之后,许多公司在其供应链中建立了对于突发情况的灵活应对措施,以帮助公司在短期内解决供应链问题。


“在线宅居”:线上娱乐、教育加速增长


在疫情影响下,长期居家使得消费者的娱乐需求自线下转至线上,游戏、网络教育等产业在短期内将呈现出用户人数增多、娱乐时间增长等特点;同时,外卖、线上买菜等应用也满足了居民足不出户的需求。而对电影行业,消费者的宅居将对其造成较大冲击。


分类来看,游戏行业或将实现较高增长。由于疫情再加之满足了消费者互动、假期消遣等需求,游戏成为了较为普遍的娱乐方式。而作为以线下消费为主力的电影行业则会面临票房的急剧下降和业绩压力。电视剧行业则喜忧参半,从短期来看,部分影视城(如横店)暂停拍摄,导致上线进度有所影响;从长期来看,视频网站或将加大对影视内容的购买来满足增长的线上娱乐消费,为上游影视内容制作公司提供增长机会。


除了娱乐方面,疫情加速了在线教育的发展。随着全国高校、中小学纷纷推迟开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成为了一个问题,为线上教育平台提供了契机。借助此次机会,线上教育平台有望提高其普及率,也为长期的教育资源均衡、创新型个性化教育模式提供了发展基础。


科技助力疾病医治、改善民生、优化企业管理


病毒的爆发和传播更加凸显出大型卫生安全事件出现时,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和高速有效的信息服务的重要性;电子病历、智能语音外呼、企业云服务平台、数据群防群控等技术也发挥了其功用。由5G支持的下游应用场景,如远程医疗等需求提升,同时促使ABCDEI(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部署。AR/VR、无人机、机器人等都为各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持。


电子商务借助智慧物流与数字技术,实现进一步突破。在紧急状况下,人们依旧可以依赖线上购物来进行必需品的配送,政府也可以通过物流网络实现物资运输。随着近些年数字技术和算法的发展,电商平台能更精准地匹配消费者需求,在疫情传播的过程中,物流的安全性和效率将成为更重要的议题,为电商的升级换代提供新动能。


医疗保健类网络应用收获新一轮人气,人们对于医疗健康更加重视,相关的健身、医疗咨询与公开课、教育培训等市场相应进一步打开。


远程办公迎来全新的发力点。疫情导致员工可能无法按时抵达公司现场返工,然而远程办公为很多企业解决了这一问题。各互联网大厂均已推出针对企业的线上办公服务平台,而这次的需求增长使得云办公或将成为新潮流。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大型危机性事件的管理和战略也进一步明确和成熟。应建立良好的员工主数据管理,制定适时的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计划,做好个人隐私及数据保护。同时,本次疫情紧急事件提醒企业应建立或升级系统的风险管控工作机制,提前识别重大风险并建立风险应对方案。

 


汽车

阶段性困难,不影响中长期增长逻辑


此次肺炎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因假期延长、人员隔离、运输不畅造成的复工困难、短暂性产能真空、零部件的断供风险,线下营销和销售工作受阻,以及疫情不确定性给经济回暖、全社会投资消费信心脆弱带去的负面影响等等。

供给端:“复工难”带去减产损失和零部件断供风险


首先,受疫情扩散影响,全国范围内人员流动限制、主被动隔离、运输受阻,工业企业组织人员、恢复生产面临严峻挑战。虽然截至目前多数车企宣布在2月中旬前复工,但基于此次肺炎疫情的演变曲线,预计到今年1季度末部分车企未必能恢复至去年平均开工率,严重扰乱车企全年的生产计划。而主机厂被迫减产也将进一步影响零部件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表现。


其次,作为汽车制造重镇,湖北省是此次疫情中的重灾区,省内零部件企业延迟开工、调度复工复产、修复员工情绪皆面临较大难度,这给依赖湖北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的主机厂及上下游企业,带去断供和经营风险。但考虑到汽车供应链拥有较高弹性,车企已在寻求相关替代方案。


再次,在疫情发展得以稳定之前,4S店开展线下巡游、销售、交付以及维修保养等后市场相关活动都将受到一定影响,影响程度则取决于疫情的演变路径和时长。对库存系数较高的经销商而言,还面临延迟复工期间租金、工资以及库存融资的高额利息等现金流压力。


需求端:短期有报复性反弹但不影响中长期增长动能


对于此次疫情是否能像2003年SARS一样“刺激”汽车销量,我们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所处经济环境、产业背景均和17年前有较大差异。待疫情稳定后,迟滞/压抑消费将有所释放,譬如因担心公共交通人员密集更易传播病毒,以及疫情期间受公共运输停摆耽误看病等情绪,都将刺激有消费潜力但持币观望的首购人群,我们预计2季度汽车销量将稳步回暖,但较难形成“抢购”热潮。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微企业受此次疫情冲击最大,对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带去严重影响,预计将大幅削弱这部分群体的购车需求。


与此同时,疫情将提升消费者对于医疗健康、智能监测、安全等智能化需求和支付意愿,并且推动消费者转向在线购车、在线保养、远程更新等消费场景和功能。


我们认为,疫情的外溢效应预计最晚到2季度末将消退。影响中长期汽车消费的动能不变,即宏观经济的企稳、居民购买力的增长和消费信心的修复。


从全年看,疫情对汽车行业的拖累大过提振,受一季度汽车生产和销售活动停摆影响(初步判断全国4S店销售真空期最长可达20天左右),全年销量将在此前-1%-0增长基础上将下调3个百分点。


 

 

生命科学与医疗服务

逆势增长,从点状爆发到系统完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医疗行业带来了关键药品和传染病应急防御等方面的挑战,也为行业的后续发展带来契机。


短期内疫情相关产品领域短暂销量促进作用


医疗行业不在强制延期复工的行业之内,绝大多数医药企业在2月3日采用灵活办公的方式复工,除不要求医药代表拜访医院而导致的客情关系影响以外,延长假期对于医疗行业生产和销售影响有限;


短暂促进作用最明显的体现是疫情相关物资的供不应求。口罩、防护服、消毒试剂等防护产品,新型冠状病毒诊断试剂盒、PCR仪、血氧检测仪、红外测温等检测设备,诊疗指南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利托纳韦(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商品名克力芝)、干扰素、重症患者使用的糖皮质激素甲波尼龙、白蛋白和静丙,中药产品血必净注射剂、连花清瘟胶囊,以及呼吸机、制氧机等设备均会迎来短期内的快速增长。当然从非典疫情的经验中我们也可以预测,这些短期内暴增的需求会随着疫情结束而回归正常甚至因透支需求而低于正常水平,因而在疫情期间扩充产能和招聘人员也会在疫情结束后给相关企业带来负担,如何利用增长机会同时确保疫情过后的健康过渡也考验着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掌控力。


药店尤其是线上医药销售的感冒发热治疗和预防产品如VC、板蓝根颗粒、藿香正气水、温度计及耳温枪等,均会出现快速的销售增长甚至供不应求的现象。疫情加限制室外活动的举措会使更多的消费者选择线上渠道,更高的接受度也可以促进线上渠道在疫情过后的进一步增长。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随着病毒肆虐时间越长感染人数越多,病毒变异的几率也在逐渐增加,如若出现下一个增长拐点,也将会使医疗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期来看有助于医疗行业系统化提升


除去小规模区域性的短期疫情,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继2003年非典过后的第二次全国性疫情,虽然在应对的过程有了更多的经验,但是随着封城、交通管制等强硬措施实施而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增长拐点仍未体现可以看出,在应对如此大规模疫情时,我们的医疗系统还有待完善。


疫情过后,预计政府会系统的组织完善传染病防治体系,尤其是疫情的预警以及人口密集流动人口比例高的一二线城市的疫情防治常备系统。上海市在2003年非典过后即筹备了复旦公卫分院金山应急隔离中心,在本市疫情防控中起到了的关键作用。预计在疫情后,筹备类似的重大疫情集中防治中心会成为一二线城市的传染病防治体系标配。筹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备系统等会为相关企业带来大量采购需求。


医疗系统的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会在本次疫情的推动下而更加深入。科大讯飞的AI智能问诊随访系统协助基层医生对社区村镇进行区域人员筛查和诊断,阿里达摩院AI算法训练辅助核酸检测效率提升,以及为避免医院中交叉感染,政府鼓励许多轻症状流感疑似病人先在线上进行问诊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了医疗人员紧张情况,并且避免了更大程度的疾病扩散。本次疫情会进一步推动未来医疗系统的全面数字化建设,尤其是远程医疗在基层医疗体系中的应用,AI智能问诊随访辅助诊断会渐渐成为常态,同时AI技术也会更加深入的应用到传染病防治的传播防控、出入境港口管理中,为相关科技企业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多起伤医事件引起了公众对医护人员生存现状的关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相对缓慢的体制内晋升路径以及相对其他发达国家医护人员相对较低的薪酬体系,共同的因素决定,预计在短期内医护人员的薪酬福利体系会有较明显的改善,这也符合国家剥离医院药品盈利提升医疗服务盈利占比的政策大方向。同时增加公立体系中医疗人员的正常流动也可以激活民营领域,提升整体医疗体系效率。其次我们还看到,本次疫情促进了公众对于更加了解医疗体系的政府人员管理医疗体系的要求。未来的医疗体系,将会向着更加专业的监管方向发展。


 


能源

短期冲击需求 中长期影响有限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中国经济和主要行业的影响正逐渐显现。我们认为就能源行业而言,疫情的主要影响体现在需求降低、复工延迟导致供应紧张、运输环节受限。具体到细分行业,疫情对油气下游(成品油)需求和原油价格冲击较大,被推后的原油需求可能在下半年才得以释放;对煤炭、电力行业的影响有限,主要由于复工延迟引起,因此生产供应和需求也将随着各地复工而走上正轨。


疫情对一季度成品油需求影响较大


受到国内部分省际交通停运以及航空客运锐减影响,疫情对国内成品油需求和炼油生产活动冲击较大,并波及原油价格。能源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发布的数据预计2020年一季度,中国石油需求比2019年四季度减少45万桶/日(下降幅度3.5%)。自1月21日起,受疫情和悲观情绪影响,国际油价进入下行通道——截至1月31日WTI下降13.6%,布伦特降幅为15%。欧佩克和其联盟国举行临时会议商讨是否扩大原油减产计划,从而抑制油价下跌走势。总体来看疫情将原油需求后推,下半年需求情况将好于上半年。


 

QQ截图20200205215242.jpg
SARS对全球石油需求影响集中在疫情爆发后3-6个月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 Bloomberg, 德勤研究



煤炭市场出现供应需求双低局面


受疫情影响,煤炭市场或将在一季度出现供应和需求双低的局面。目前多数煤矿仍处于停产停售停运状态。由于煤矿工人异地工作情况比较普遍,煤矿复工时间延迟至2月10日以后。坑口销售方面,工路煤炭运输遭遇出境难,中长途拉煤车进入煤炭产区受阻。煤炭下游需求受各行业开工推迟因素影响也出现下滑。


电力行业影响有限


疫情对部分电力工程的进度产生影响,但由于1、2月实际施工项目较少,本次复工延迟对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影响较低。此外,由于假期延长,电力设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供应也在短期内面临着停工或者人工紧张的问题。


面对疫情这只“黑天鹅”,中国政府正推出如财税支持、特殊融资安排等多种措施帮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相较于旅游、交通、餐饮等需要人与人接触的行业,能源行业所受影响相对较小。随着各行业复工,疫情对电力、煤炭行业影响减退。而疫情对成品油需求和油价的影响将取决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公共交通(特别是航空运输)的恢复状况,根据之前SARS时期的经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数月时间。



物流

疫情之下更需物流支持


物流周转受疫情影响,损失不可避免

随着疫情的发展,短期内看来物流行业发展受阻,尽管配送需求不断增加,但是鉴于人工短缺和安全隔离等现状,配送效率仍处于低速状态。特别是湖北省地处交通枢纽位置,目前全境进行交通控制,更给全国运输带来额外负担。


对比疫情前后的判断,2019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在297万亿左右,预计2020年全年业绩受1-2月疫情影响,增长幅度下降5-6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额将达到290-300万亿左右。

 


2013-2020年中国物流总额及增速.jpg
2013-2020年中国物流总额及增速
Wind,德勤研究

尽管疫情影响了当前的物流业发展速度,但是不会改变我国物流业全年发展趋势,2020年产业发展重点仍将聚集在改善物流运输结构、开拓物流服务市场、提升物流效率和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


快递业务量受在线零售影响短期内激增


随着疫情不断发展,安全隔离成为首要防控手段,由此生活所需要的物资全靠物流传递。随着网络零售需求增加,以及疫情防控的装备和物品运输需求,物流业配送业务量激增,2020年1月24日至29日春节期间,全国邮政业揽收包裹8125万件,同比增长76.6%,投递包裹7817万件,同比增长110.3%。随着隔离期仍未结束,物流行业配送需求仍将上涨。但是由于对人流控制仍未解除,用工短缺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目前除了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受到保障,全国配送效率仍处于延期配送的状态,对比之下,配送能力较强的企业如顺丰、京东等企业,无疑具备更多竞争优势。


安全防护之下智能化无人化设备受到关注


疫情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无接触式传递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尽管自动存取系统、自动拣货货架、自动化输送设备等智能设备已经在仓储物流体系中广泛应用,可在物流最后一公里上,仅靠智能快递柜仍然不能满足绝大多数需求,依然无法摆脱对人力的依赖。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针对智能化无人化设备和需求将获得更多发展空间。


零售

消费短期承压 全年增长需觅转机


以零售业、餐饮业和旅游出行为主的消费行业成为本次疫情的“重灾区”。预计本次疫情对中国消费市场的负面影响将超过2003年的SARS疫情。在SARS疫情传播的2003年,全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35.4%,而时至2019年底,中国的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已达到57.8%。若参照2003年SARS期间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幅度,保守估计2020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3%。

从行业细分领域来看,受影响最大的是餐饮行业。以餐饮行业巨头西贝莜面村为例,其在全国60多个城市拥有400多家门店,而目前其门店业务已基本暂停。据西贝负责人预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将损失营收7至8亿元,而公司的现金流也仅能支撑3个月。其次是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旅游出行和酒店业。这些企业同样在租金、人力等运营成本和现金流上承压,甚至面临破产风险。与此同时,百货、购物中心遭受重创。受疫情影响,原本红火的春节购物季客流骤减,多地缩短营业时间或延缓开业。目前,包括宜家、苹果零售店及万达广场等均选择暂停营业。


部分网上消费亦未能幸免。以本地生活类服务平台为例,餐饮和生鲜配送在本次疫情的影响下有所下降。一方面,各地社区和物业对网上配送的范围和时间进行了限制。此外,激增的网上购物和服务需求使线上企业在供应链管控、库存、物流配送方面受到挑战。同时,疫情冲击下,全国快递业在春节期间的运力短缺也对电商平台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重压之下,消费行业供应链的上下游开始自救。百货业方面,万达、华润等商业地产陆续宣布减免商户租金;餐饮行业也试图通过增加线上销售比例的方式挽回本次疫情带来的损失;此外,如美团在内的多家生活服务类平台也通过免除佣金、延长年费、赠送收银系统对餐饮商户提供多种帮扶措施。此外,国家的帮扶政策也将为2020年的消费市场争取更多喘息的机会。目前,全国各地政府鼓励大型商务楼宇、商场、市场运营方对中小微租户适度减免疫情期间的租金,并纷纷出台对采取减免租金措施的租赁企业给予适度财政补贴。


针对本次疫情,我们预计未来中国消费市场将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短期来看,2020上半年除商超和便利店以外的实体零售收入将大幅减少。但由于上半年的季节性消费的时机已过,加上消费者对于经济前景的担忧,全年消费市场总体难以超过疫前水平,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低于8%。与此同时,各类电商和社区生活服务的价值在本次疫情中得到凸显。虽在供应链、库存、物流方面仍存在不足,但仍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预计2020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持续提升;同时全年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增速有望突破20%。另外,被零售技术所驱动的无人配送、食品安全等领域也将受到更广泛关注。


对此,您有何看法?欢迎留言。对于发表精彩观点者,我们将赠送精美礼品。

关注「锦囊专家」,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新技术、新案例变得触手可及!

  • 新闻
  • 观点
  • 农业
  • 采矿
  • 制造
  • 食品饮料
  • 烟草
  • 鞋服纺织
  • 家居家具
  • 化工
  • 钢铁
  • 机械装备
  • 汽车
  • 能源化工
  • 建筑
  • 批发零售
  • 交通物流
  • 住宿餐饮
  • IT/互联网
  • 通信

推荐

我要评论

锦囊专家

锦囊专家

自媒体

锦囊专家 自媒体

以智库为引擎的科技服务平台,始终致力于“通过构建全球智联网,为企业提供强大创新后盾“这一使命。平台现有全球高科技及行业专家2万名,为政府、各类型企业、投资机构提供专家咨询、研讨、调研、营销、培训等相关智库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