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民:从新基建形成的三张网管窥软件吞噬一切

  • 首席数字官

  • 2020-04-20

  • 来源:

文 | 孙惠民  编辑丨唐洪涛

来源 | 首席数字官

新基建正在成为风口。由此,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4月16日,2020中国数字企业峰会,SAP中国首席数字化转型专家孙惠民发表演讲。他认为,从新基建形成的三张网可以管窥:软件吞噬一切!

软件是否吞噬了一切?似乎已经不言自明

2011 年,硅谷著名投资人,互联网名人堂入选者、著名的网景通讯公司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软件正在吞噬一切”金句。

通过这篇文章,他概述了自己的猜想,即经济价值,将逐渐被瓦解各行各业的软件型企业所掌握。

多年前有一部科幻电影《超体》,结尾的镜头定格:由于女主人lucy大脑已经被100%开发,她变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存在,最后以流动黑色黏液的形式,吞噬包裹了周围的一切,并将它们变成了一台超级计算机,最后将这台超级计算机转为了一张超级信息卡(U盘)。当皮埃尔德里奥警官问诺曼教授,“Where is she?”(她在哪里?),一个短信到了他的手机上,“I AM EVERYWHERE”(我无处不在!)。

《超体》很好的诠释了软件吞噬一切的内涵。

软件是什么,它本质就是以代码的形式,所形成的一种编程/算法/数据分析的技术能力;吞噬,强调的是重构了一个行业的商业规则;一切,是指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行业。

从1946年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至今,计算机已经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历程。软件伴随着硬件而产生,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软硬件一体化阶段,产品化、产业化阶段,以及网络化、服务化阶段。这三个阶段尽管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但它们并不对立,也难以绝对分离,他们之间前后传承交织,呈现出“包容式”的融合发展态势。

今天的世界,已经开始越来越趋向于代码化,所有的信息,所有的交流,所有的流程,都可被编程,都可按照算法进行优化,软件在人和世界之间,作为一种通用工具,开始覆盖所有层面。同时,“软件即服务”,使得人们不必再拥有软件产品的全部,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设备上,直接与软件提供者连接,并按需获取和使用软件的功能,这就要求软件开发和提供者要把代码化的业务能力提前定制好并交付给用户使用。

这种“不求拥有,只求使用”的特性,本质上是人类的产权制度在从“我有”向“我用”进行迁移和演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软件产业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业转型。

正如梅宏院士所说,软件在当下已经呈现出“基础设施化”的趋势。

一方面,软件自身已成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以平台的方式,为各类信息基础应用,以及服务提供基础性能力和运行支撑。另一方面,软件正在“融入”到支撑整个人类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中,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其他网络(包括电信网、移动网、物联网)的不断交汇融合,软件正在对传统物理世界的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经济基础设施进行重塑和重构。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赋予其新的能力和灵活性,成为促进生产方式升级、生产关系变革、产业升级、新兴产重要价值链的诞生与发展的主要引擎。

软件“赋能、赋值、赋智”的作用正在被加速和加倍放大,软件将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说,人类文明正在运行在软件之上。

今年3月4日,随着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定调,曾被多次提及,囊括范围也从一开始的笼统走向具体的“新基建”概念及其内涵,完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剑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新基建”中的“新”,指的是工业互联网、5G、数据中心代表的“数字新基建”。数字新基建所涵盖的,是面向数据感知(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分析、应用、安全等能力需要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属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在万物互联已经开启的今天,人机物、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逐步实现了深度融合,软件作为联通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巨大的使能作用和渗透辐射作用,当之无愧地成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化的技术实现途径,也是“数字新基建”的核心和灵魂。

丨全球经济低迷,发展高端制造业成为大国战略 

图片来源:孙惠民PPT

此次COVID-19病毒引起的全球性疫情,几乎就是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一次极端压力测设。

大疫之下,各国临时“闭关锁国”,设法组建本土产业链,回归经济主权,世界正在“逆全球化”。很多专家认为,世界在疫情之后,将进入到全球化深度再调整的新阶段,例如,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就认为,这是全球化的“梦醒时分”,部分国家开始呼吁不把工厂只设立在中国,而是分散到不同的国家,一部分回到本国去制造,如此一来,中国高度依赖进出口的经济一旦面对逆全球化的高涨势头,肯定会受到冲击。

很多人感觉到,过去的全球化秩序正在解体,2020年成为“历史的分水岭”,正如《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所称,我们已经迎来了全新的历史分界线,即新冠疫前时代和后时代,从此再无别的划分方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首次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经历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经历过第一和第二阶段后,已经靠着创新和财富驱动,把其他国家和地区抛在了身后。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已经成为它们推动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的主动力,并由此带动了要素和投资的投入,提升了要素和投资投入所带来的效益。

众所周知,从19世纪末福特汽车开创了流水线大规模生产“千车一面”的T型车开始,一百多年来,全球制造业一直致力于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各国GD增速一路下滑,大家才发现单纯依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传统要素投入已经不能提振经济,全球开始陷入到了停滞的泥沼。

如何针对旧的存量市场的藩篱,打破壁垒找到新的增量空间,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共同思考的问题。

德国作为破壁者,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展上,由默克尔总理率先提出德国要实施 “工业4.0”战略,就此“工业4.0”这个概念热辣进入到大众视野。“工业4.0”背后隐藏的一个基本诉求,就是通过打造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能力,以期释放全球消费者的隐性需求,从而有效解决由于产品过剩所导致的需求不足。

“工业4.0”虽然剑指供给侧,但背后却是商业逻辑的根本改变,即由“我有什么,你买什么”要跃升至“你要什么,我给什么”,话语权由供给侧向消费端迁移。说来容易做来难,如何实时洞察客户需求,如何进行透视性,亦即提前生产,如何通过全渠道进行精准营销,如何以敏捷的方式把产品送达到用户手中,形成一个完整地价值创造和实现的闭环,岂是一日之功?

 1587121686195419.jpg

图片来源:孙惠民PPT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GDP年增速由之前的12.7%和14.2%,断崖式下跌到9.6%,之后虽然在2010短暂上升到10.4%,但从2012年之后的三年,基本维持在7%~8%之间,进入到2015年到现在,情况更加不容乐观,继续下跌了1个百分点,2019年为6%。

十年的时间足以说明,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持续高增增长的状态显然已经结束,作为一直积极谋求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之中的国家,毫无疑问,当前的中国迎来新的发展转折期,如何通过改变总量发展的理念,提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创新实现增长,成为了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此,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德国提出工业4.0不久之前,美国也发布了NSPAM(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中国也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不难看出,如何从产品过剩、需求不足的传统工业经济时代顺利跃迁至工业4.0时代,也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突破非连续增长难题,从竞争激烈的红海突围到新的蓝海,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家战略层面的一致共识。

丨新基建新动能,三网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587121686400291.jpg

 图片来源:孙惠民PPT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已经成为当前的共识。在三大变革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重点,动力变革是关键。

对于动力变革,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月份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得出结论,那就是“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图片来源:孙惠民PPT

可以说,驱动人类社会由农业经济迈向工业经济,以及再发展到数字经济,动力变革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别经历了生物动力、蒸汽动力、电能动力和计算动力。计算动力的核心,就是由软件定义的数据、算力和算法。

世界格局也因各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率先驾驭动力能力的不同,而不断进行重塑。农业经济时代的强者是中国、印度和埃及,英国随着瓦特改良蒸汽机以后,获得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贸易的能力,主导了整个工业经济时代的前2/3的时间,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和德国逐步取代了英国的霸主地位。到了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在新技术的赋能之下,迎来了战略机遇期,正如习近平所说的,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否通过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以“数字新基建”作为新动能的底座,从而实现短期稳增长目标,中长期做到助力经济转型,重构创新大时代,意义深远。

因此,新基建的横空出世,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微信图片_20200420105847.jpg

图片来源:孙惠民PPT

1969年,美国的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之后,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人类文明一直是在两大脚步的推动下前进的,一是交通,一是交流。在能源的驱动下,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人类不断缩短在物理空间的移动速度,距离不再是问题;同时,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我们在经历了漫长的书信交流时代之后,在电报、电话,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赋能下,开始实现了随时、随地,甚至几乎是无时延的交流和沟通,时间也不再是问题。

美国学者里夫金认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三网融合的新时代,分别是能源网+交通网+通讯网。三网融合已经重构了我们今天对于时空的古老认知,也对生产和商业要素进行了重塑。由于网联的实现,商业组织可以用全新的方式和消费者建立连接关系,从而能够有机会实时洞察客户需求,并以良好的体验予以满足,可以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人类的价值创造方式由此彻底改变,由工业经济时代的“我有什么,你买什么”的卖方市场,转变为“我要什么,你给什么”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有权开始重新定义产品和定义企业,凡是没有能力和消费者建立连接关系的,都将被淘汰出局。

从此次新基建包含七大领域,很容易将其归之为三张网: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中的新能源充电桩,背后产业包括特高压、智能电网、光伏、风电、核电、天然气、氢燃料加氢站等;交通网即城际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信息网包括四个维度,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可以说,以新一代ICT技术为核心的新基建是中国未来应对全球化挑战时进行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加速器。

 微信图片_20200420105851.jpg

图片来源:孙惠民PPT

新基建是适应数字经济换代发展时代要求的“高速公路”,使人们迈向一个网络包容万物、宽带永无止境、计算无处不在、软件定义一切、连接随手可及、智慧点亮未来的数字经济新阶段。

网络包容万物——核心是开放,我们将实现泛在化连接,进入万物互联,从封闭时代走向开放时代。

宽带永无止境——核心是融合,整个人类社会将实现无界化交互、虚实转换,从实体时代走向虚拟时代。

计算无处不在——着眼点是赋能,整个云计算平台的聚合功能改变了计算模式,我们将从本地时代走向云端时代。

软件定义一切——着眼点是重塑,人类的认知方式将从实验时代走向算法时代。

智慧点亮未来——人类的决策过程是在数据驱动下,供需双方高效匹配,从我有时代走向我用时代。

丨软件是定义者,彻底重塑价值链、商业模式以及产业

图片来源:孙惠民PPT

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环境典型特征就是“乌卡”——VUCA,包括Volatile易变、Uncertain不确定、Complex复杂、Ambiguous模糊。身处其中的企业决策者,包括各个层级的人员,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带给他们的是焦虑、困惑和茫然,很多人犹如一只置身于阳光明媚天气里的玻璃房年内的蜜蜂,知道方向在哪里,但根本找不到出路。

每一次产业的变革本质都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方式变化引起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而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通过技术进步解放自己的历史,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美国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以及其他学者,按照“能源——材料”的维度把技术进步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始生代技术时期的“水力——木材”体系,古生代技术时期的“煤炭——钢铁”体系和新生代技术时期的“电力——合金”体系,以及认为现阶段我们已经计入到了智能文明时代,应该算作一个新的体系,定位为“计算能力——信息”的维度,这个新的体系实际上开启了“数据+算力+算法”的软件重新定义一切的新文明时代的到来,充分体现了我们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颠覆时代。

毋庸置疑,软件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思想者、定义者和决策者。

它重新定义了产品功能,改变了体验。智能芯片、RFID和无线传输等赋予了产品智慧,与用户形成实时交互关系,把功能需求提升至极致体验。

它重新定义了生产设备,改变了机器。从模拟电子元器件到数字电子元器件(如芯片),生产设备由“硬”变“软”,软件成为它的定义者。

它重新定义了生产方式,改变了制造。在设备、数据的智能化驱动下,通过数据的自决策自执行,跨设备跨系统跨企业数据的共享,以及基于数据的建模与智能分析,实现智能制造,做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

它重新定义了管理方式,改变了合作。即组织结构由科层制转向扁平化,组织过程由流程管控转向平台协同,组织边界由封闭转向开放。

它重新定义了商业模式,改变了行业。基于“端+边+网+云+用”的技术架构,以大数据为生产要素,通过大规模社会化协作,用户价值实现方式从“我有什么你买什么”变成“你要什么我给什么”,“入口+平台+生态”成为新的商业模式范式。

它重新定义了产业形态,改变了价值边界。社会的基础设施已由“水电煤油”和“铁公基”,变成“云+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孵化为三层,即基础设施提供商(云服务商),产业平台型企业(垂直整合产业生态)以及专业化的小而美公司(加入生态)。

 微信图片_20200420105915.jpg

 图片来源:孙惠民PPT

2018年4月,在福州召开的首届中国数字峰会上,习近平的贺信中说了这样一段话: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毋庸置疑,信息化作为新动能,是所有企业在当下以及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生产力,也是他们应对“工业4.0”挑战的不二法门。在客户价值创造和满足的这个闭环里,唯有以软件为核心的“端+边+网+云+用”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数字化技术簇所形成的新一代基础设施为企业赋能,才可以做到“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全流程、全场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体来说,端指的是智能终端,包括手机,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汽车,以及各种智能网联机器设备等,其核心就是芯片,边是边缘计算,网是网络传输,云是以算力、数据和算法为主要要素在内的云计算,用则是基于具体需求之下所形成的各种应用场景。

所谓的“横向到边”,就是在企业价值链研产供销服各个环节,数字化技术簇全覆盖的程度,具体到“工业4.0”中,指的就是“端到端集成”,这是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为视角,还有就是“水平集成”,产业链和产业链之间的跨界融合;“纵向到底”,指的是“工业4.0”中的“纵向集成”,工厂内部的机器要建立实时连接,以及企业的管理应用软件(IT)和操作软件(OT)的集成,还有就是商业和技术的结合,即从客户需求到应用场景,再到运营管理和信息化架构支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和兴起,正在加速重构全球竞争格局、分工体系和治理模式,全球化也正面临再调整的新挑战,但无论如何变化,人类已经成为不可分割命运共同体,新基建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企业软件化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最后强调的是,今天的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正在由非结构化的物理世界向结构化的数字化世界迁移之中,与此同时,非结构化的智能世界亦已经开启。为了应对时代的挑战,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应对竞争的共识,利用以软件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改造、优化、提升价值链的各环节,实现降本节费提质增效,从第一增长曲线顺利跃升至第二增长曲线,找到新的增量空间,变身创新型的智慧企业,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之所在!

  • 观点
  • 案例
  • 农业
  • 采矿
  • 制造
  • 食品饮料
  • 烟草
  • 鞋服纺织
  • 家居家具
  • 化工
  • 钢铁
  • 机械装备
  • 汽车
  • 能源化工
  • 建筑
  • 批发零售
  • 交通物流
  • 住宿餐饮
  • IT/互联网
  • 通信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