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SAP孙惠民:从此岸到彼岸,数字文明时代商业逻辑的新认知【ASK A CDO 08】

  • 首席数字官

  • 2021-04-30

  • 来源:

 

文 | 付媛媛  编辑 | 鹿普禾

来源 | 首席数字官
微信图片_20210429164357.jpg

从旧物种到新物种,从工业文明到数字文明,中国商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 的商业逻辑的起点下,未来企业将形成怎样的核心竞争力?

“2020-2021中国数字化年会”特邀SAP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数字化转型专家孙惠民作为数字制造分论坛的主持人,并发表《从此岸到彼岸,数字文明时代商业逻辑的新认知》的主题演讲,从商业发展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纷繁的商业世界所发生的变化。此外,【首席数字官】在现场对他进行了专访。
1.jpg

【首席数字官】:您如何认识数字化?

孙惠民:数字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因为企业的管理优化永远在路上。以前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现在利用云大物移智以及区块链、5G等以软件定义的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企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技术的黄金期,但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还是要回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逻辑起点上看待问题,我认为真正评判一个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核心,就在于是能否打造与客户建立连接关系并且实时洞察客户需求,以及快速予以满足的能力。

数字化转型应该从两大维度来看,一个维度是守正,做好第一增长曲线内的存量业务的管理优化,另一个维度是出奇,也就是从增量的第二曲线入手,进行商业模式的变革,拓展企业生存的新赛道,由竞争惨烈的红海进入到蓝海。

【首席数字官】:您认为2021年是CIO职业发展的分水岭么?

孙惠民:我认为,CIO职业发展的分水岭开始于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很多企业从线下往线上走,据2020年3月10日天眼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10万家企业取消了工商登记注册,这意味着10万家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我们可以分析出这10万家企业的特点:第一,线上能力很弱或者根本没有开展线上业务,第二,不重视现金流的安全性,劳动力成本过高。

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要利用数字化的手段为企业赋能。未来,CIO们要打造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向“π型”人才转型。“π”的上面一横,代表CIO要数悉所处企业行业的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要懂得业务。“π”左边的一竖,代表现在的商业或信息化建设,要求CIO们要具备从洞察客户需求场景到业务流程、IT架构、项目实现等各个方面所具备的知识。“π”右边的一撇,代表CIO们要有跨界思维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首席数字官】:近三年数据资产会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或改变?

孙惠民:人类资产发展的历史沿革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物权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信息权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符号权的阶段(品牌的无形资产),第四个阶段是数据权(数据资产)的阶段。

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资产能够写入到资产负债表中才能够真正对资产进行确权。我认为,未来数据资产化将会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首先是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资产,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要形成一个由四个环节组成的能力闭环,一是通过各种终端,与客户建立连接关系,做到能够实时洞察客户需求,三是打造预测型的智能化生产能力,三是能够通过精准营销和触达,发现客户需求,四是通过智慧物流,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这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把正确的产品或服务,送达给正确的人。这个过程,就是数据流动的自动化,也是数据驱动决策。未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推广,当数据能够写入到资产负债表当中,数据就实现了资产化的定位的愿景和要求。

以下是孙惠民在2020-2021中国数字化年会的数字制造分论坛的演讲摘要:

商业的本质,就是交易,即以买卖的方式促使产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市场属于整个商业体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买卖双方互通有无的交易行为,通过交易媒介,即货币和商人,把供给侧的生产者(卖家),与消费端的需求者(买家)连接了起来。参与市场运行的各利益相关者(卖家、卖家、货币和商人等)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关系,形成了交易结构,即商业模式。一切伟大的商业机会,都孕育在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巨大结构性改变之中,也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纵观整个商业发展史,在买和卖之间,一直横亘着两条鸿沟,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双方存在讨价还价的博弈,增加了交易达成的难度,信用不传递使得交易双方存在互不相信的僵局,彼此距离越远,越不信任,阻碍了交易的完成。

商业进步,其实就是通过连接的力量,以对物理世界的空间折叠和信息世界的时间坍缩的方式,不断打破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从而改变和优化交易结构,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商业发展经历了点、线、面、体、流五个从低到高的演进阶段,如果对应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致应该分别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以及智能时代相应匹配。

决定商业模式复杂度的有纵横两个趋势,纵向上就是网络的连接能力能不能从0趋向于100,横向上就是交易成本能否从“∝”逐渐趋向于“0”。从实际情况看,商业模式从早期的小农经济到线段型商业,再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心型商业模式,直到今天出现的以社群为核心的去中心化的社群领地经济,开始打破中心化的商业模式,走向去中心化的商业模式,完全体现了从“点”到“流”的发展中,连接能力是越来越强,交易成本是越来越低,未来随着网络连接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有可能会走向全连接型商业模式。

今天我们恰恰处于从中心化过渡到去中心化的新阶段,这个时间会诞生很多因短暂的供需失衡而出现的红利。如果你能洞察到这个红利,一定成为趋势的把握者,在商业竞争中胜出。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驱动力,人类社会的商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能源体系的创新革命”史,由“生产——传输——利用”三大环节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也就相应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作用关系,置身于其中的商业组织要想生存,需要找到自己在这个体系中的存在价值定位。从这个意义上看,以能源变革为核心的新旧动能转换,驱动了商业模式的变迁发展。

大卫·克里斯蒂安在《起源万物大历史》中提出,要研究人类历史,判断未来,要从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起步,看它们里面的深层结构是什么,它的核心元素是什么,而他给出的答案,“世界由能量和信息构成的”。微软前全球高级副总裁陆奇就此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核心永远是能量和信息的组合,任何一个复杂体系,最终都是“能量+信息”,产生熵减(减少混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减熵行为。

科技的进步,就是对能源的使用和对信息驾驭的进步。使用实体能源的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它们发挥了物理连接的作用,把铁路、公路、海洋和天空所连接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拉近,造成了空间折叠;驾驭虚拟能源的电报、互联网和物联网,通过在虚拟世界的连接,实现了信息和数据快速传输,造成了时间坍缩。空间折叠和时间坍缩,本质都是发挥了能源和信息的连接力量,也因此成就了连接成为了商业进化动力的这一价值定位。

就中国而言,从80年代至今,商业发展的趋势是改革开放20年是洼地经济、红利成海,“下海”就能赚钱;互联网+10年是平地经济,万物结网,“连接”成就交易;未来科技10年是高地经济,科技登高,“云端”才能致胜。

“云端”指的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也就是数字基建。如果说工业时代支撑整个社会运行的是水电煤油铁工基这类物理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时代无疑就是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新基建,包括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等。

具体来说,云计算将从五个方面从新定义未来的世界。一是“云端”改变世界的核心动力:数据、算力、算法,将成为所有企业的核心驱动力;二是“云端”改变世界的基础设施:将数字化和信息化完全融合起来,重新改变企业架构,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端、边、网、云、用)的数字化平台架构将成为企业智慧转型的基础;三是“云端”改变世界的产业结构:以云计算为核心的算力重新定义产业结构,能够大规模提供公有云的企业,将成为整个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型企业,人类的基础设施已经不再是水电煤、铁公基,而是能够大规模提供算力的企业,比如亚马逊、微软、谷歌、阿里、华为、腾讯等;“云端”改变世界的竞争格局:大企业创造生态,小企业加入生态,平台作为生态的连接载体。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再是同行业内的你死我活,而是生态和生态之间的比拼,行业边界将彻底消失。能够大规模提供算力的云服务商,将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平台型企业,那些行业内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有可能把产业链上下游打通,成为行业重度垂直平台型企业,剩下的不能做平台的企业,只能以专业化小而美的形式,加入这两层平台,依靠生态来存活。

目前来看,全球的公有云服务商基本已经大势已定,未来是行业重度垂直平台型企业一个风口期,也就是将迎来产业互联网大爆发,将会诞生出产业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未来10年产业互联网将重新定义制造业、重新定义供应链,将没有产业边界和行业边界。

可以说,产业互联网在中国的爆发,应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经历了从能源结构到基础原材料的打造,再到建立起完整的化工、中间品、工业品体系,以及继续向消费品、工业品及高附加值产品的方向攀升发展。

这个过程是双轮驱动下进行的,第一个轮子是进行创新赋能,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第二个轮子是提升流转效率,也就是物理基建上再叠加数字基建,最终目的是一切产业数字化。

在此基础上,会诞生很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生活,在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12条赛道上,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会在全球引人瞩目,可以说,数字基建决胜未来。

150多年前,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

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一轮变革把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由工业经济时代,迅速推向了数字经济时代,而且变革的速度、广度、深度,也是前所未有。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既享受着技术的“好”,即技术赋能带来的无限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技术的“坏”,即技术颠覆造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方面面前所未有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让身处其中的国家、企业和个人,无不感到困惑和焦虑。

2021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格局下,意味着所有商业组织,唯有从旧物种升级为新物种,从低维空间上升到高维空间,才能遇见未来。

那么,如何才能遇见未来,变身新物种呢?

德鲁克说,“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创造客户价值”。因此,商业逻辑的起点一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在此逻辑起点下,未来所有企业都应该形成一个以客户需求满足为目的价值创造、传递和实现的闭环,这个闭环具有四大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跟客户建立连接关系,时时感知洞察客户需求;第二,进行预测型生产的智能制造;第三,根据客户痛点进行精准营销;第四,打造智慧物流敏捷送达。

任何能力的背后都是思想。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为人类看待世界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包括:开放、融合、赋能、创新、共享。在此基础上,商业组织要想变身为新物,从低维跃升至高维,就必须明白,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即要从觉变、识变、知变、求变和应变五个方面向未来出发。

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给了中国人一种完整的思维模式,即任何事都要从势、道、法、术、器五个维度去看待,势是时代发展大势,道是推动发展背后变革的基本规律,法是规律内部的运作机制,术和器是路径的选择和工具的选择,而这五个维度,完全可以和觉变、识变、知变、求变和应变一一对应起来。

具体来说,在觉变方面,要了解宏观、中观、微观发生了什么。在识变方面,要懂得新技术、新模式、新组织、新范式,如今已经进入了认知革命的第四范式时期,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决策进行数据驱动的决策。在知变方面,未来要打造数字化的平台,实现数据驱动;打造场景化的商业模式,实现体验驱动;打造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实现赋能驱动;打造生态化的产业,实现价值驱动。在求变方面,也要把握5个维度:创新思维重塑、产业生态分析、商业模式变革、管理体系再造、IT系统支撑。在应变方面,要抓住用户、员工、运营和产品的数字化。

旧物种变身新物种,不再是线性增长模式,而是指数级的增长,要想做到这一点,在商业上就要不断的突破三条引力线:第一条曲线是需求线,精准洞察客户需求,从基本的功能满足到良好的体验,再到个性化定制。第二条曲线是能量线,从蓄力到电力,再到算力。第三条曲线是时空引力线,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突破时空的制约,触达客户需求并予以满足。同时,指数级增长,也是一个供需双方高效按需精准匹配的过程,需要做到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以及智能主导。这种跃升本质上是从第一曲线跃升至第二曲线,从工业文明跃升至数字文明,从熵增上升为熵减。

面对未来,我们已经进入到数字图腾崇拜的新时代,要靠数据去决策,软件定义的数据、算力、算法才是未来商业的核心竞争力。

  • 观点
  • IT/互联网
  • CIO
  • CDO
  • IT
  • 推荐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