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数字化转型看党引领金融科技发展历程

  • 2021-05-28

  • 来源:

来源丨凤凰财经

穿越时光回到1927年,那时的人们一定不会想到在嘉兴游船上的一场会议,让中国在接下来的100年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与此同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的萌芽也悄然萌发。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金融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领导中国的金融业进入信息化时代,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高速发展。

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领域的支柱行业,在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一直承担着重要角色。不论是中国共产党“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扁担银行“、“马背上的银行”还是新中国诞生前夕正式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再到今天诞生的各种数字银行,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科技发展丰硕成果。

一、探索时期

1957年,中国人民银行核算工厂成立,为了核对和监督联行业务,从前苏联引入了电磁式分析计算机,这是我国银行信息化的首次尝试。由于电磁式分析计算机处理操作使用复杂,处理速度慢,操作单一,随着我国联行业务规模的扩张,1974年中国人民银行引进法国的60/61小型计算机。该机于1975年10月上线后,其处理效率提高了20多倍,使全国联行业务处理上了一个大台阶。

二、起步时期

7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全球的银行业开始高度重视IT技术对银行业务的推动与支撑作用,特别是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大型机与微型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概念开始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也已完成第一阶段,金融机构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完成,出现了以产业分工为特征的专业银行机构,形成了我国四大行逐步承担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成为中央银行的局面。

但此时中国受制于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大部分数据处理例如对账等工作还主要依赖人工。而伴随着四大行的成立,银行间资金流动日益频繁,差错多和效率低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大量的对账甚至还需要依赖电报和邮件这种比较原始的通讯模式完成。因此从1987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尝试在陕西、广东两个分行进行网络化试点,1989年启动全国电子联行(EIS)项目,利用VAST卫星建设人民银行专用卫星通讯网络,构建我国第一个全国大集中的处理系统。同时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开展对支付系统现代化的可行性研究,并与1993年牵头研发现代化(CNAPS),并与2006年正式取代EIS系统。

三、全面发展

在经历了几年的全面探索后,我国银行积累了计算机应用银行业务的较成熟经验,同时也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计算机人才队伍。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各种类型银行相继成立,许多金融机构开始发展状大起来。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开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实行银行间的业务交叉,通过业务交叉开展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得先机,各银行纷纷加大了IT的投入,不仅在银行计算机数量的配置上大幅增加,而且在计算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也进行了拓展。1999年,中国工商银行正式启动“9991”大集中工程。通过实施该工程,将全行的主要业务集中到北京、上海两大数据中心处理。2002年10月30日,工商银行正式对外宣布全国各分支机构的数据全部成功挂接到北京和上海两大数据中心。工商银行的数据大集中对我国具有里程牌意义。此后几年,我国其他大中型银行也陆续完成了银行数据的大集中和多中心化。

四、迈入网络时代

进入千禧年之后,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银行开始逐渐兴起并被大众所熟知,但真正开始全面流行则是到了2008年前后,伴随着智能手机的爆发式增长以及3G的普及,手机银行开始快速流行,线上业务得到蓬勃发展。

五、进入开放银行时代

伴随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崛起,以百信银行为首的纯线上互联网银行开始登上舞台。通过建立基于开放API技术开放银行平台,同互联网各领域头部平台建立合作,开设数字分行将金融服务嵌入用户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景,使银行服务无处不在的开放银行发展模式逐步深入人心,并成为各大银行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银行业也积极吸纳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出了包括智能客服、人脸识别、语音支付等新功能提升客户体验与运营效率。(来源:中关村网)

  • 新闻
  • 金融
  • CIO
  • CDO
  • IT
  • 财务
  • IT/互联网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