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基金黄兴亮的“科技心”是如何炼成的?

  • 2021-08-18

  • 来源:

来源丨和讯网

万家基金的黄兴亮,是我们非常推崇的成长投资领军人物,也是业内知名的擅长科技行业投资的明星基金经理,他有一颗“科技心”。去年12月,我和黄兴亮进行了一场独家直播,超过50万人次观看。详细见《独家揭秘万家基金黄兴亮》。

我对黄兴亮的定义是: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当时他告诉我,他采用的是长期成长策略,长期投资于那些最具成长潜力的,持续活跃创新的企业。

黄兴亮会对这些公司保持长期的跟踪和关注,以及相对比较长的持仓,组合的集中度也较高。

“我们希望把有限的权重,放在这些最具长期潜力的投资标的上,所以总体上,就构成了一个长期成长的策略。在这样的策略下,我们主要关注一些中长期的因素,笼统来讲,相对更关注这些企业两到三年,或者三到五年以后,大致发展到一个什么阶段。所以很多短期因素就会比较淡化,包括市场风格的变化和涨跌,以及行业本身景气度的波动,公司本身的经营波动,我们关注的就会稍微少一些。” 黄兴亮的话中带有鲜明的成长风格。

黄兴亮认为,在长期成长策略下,基金产品的风格比较激进,潜在波动率也较高。他也承认,当市场风格与持仓结构匹配度较低时,可能会落后市场。

但他也很坦然接受所有的短期不确定性。在去年的直播中,他就告诉我,他从来不做预测,也不做预判,也不特别控制回撤,主要着眼于中长期,唯一的目标就是在相对的长期,比如两、三年或者五年,争取做到一个比较好的复合增长。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16日,近一年,黄兴亮管理的产品业绩均可圈可点。

数据来源:wind  截至时间2021.8.16

他的代表作万家行业优选混合,自2019年3月2日黄兴亮管理以来,截至2021年8月16日,累计获得了229.53%的回报,今年以来16.42%的收益率,不仅大幅跑赢沪深300,也跑赢比较基准,更是大幅跑赢代表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数。在今年《上海证券报》评选的第十八届中国基金业“金基金奖”评选中,万家行业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荣获“金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三年期奖”。

上周五,揭幕者再次走进万家基金,与黄兴亮进行深度访谈。在深聊了2个小时后,我发现,黄兴亮的投资框架和底层逻辑并没有显著变化。但对科技创新产业方向的信心,黄兴亮更加坚定。

“物联网的时代正在悄悄地来到,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不断出现,大家家里的智能音箱、智能家电、猫眼门铃、扫地机器人、超市里二维码POS机、自动结账机、自动售货机、还有平衡车和无人机等,都是这几年大量涌现出来的智能终端产品,这些产品具有长尾需求的特征,将来的数量级可能是十倍、百倍于智能手机,所以我们可能正从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阶段,进入到各种各样智能终端为载体的万物互联阶段”他透露,“我们处在一个新十年的产业周期,这些不只是对中国,对全球来讲,都是同样面对着这样的机遇,所以我们会特别去关注。”

黄兴亮回顾,从资本市场看,过去五年毫无疑问是消费品走牛的五年,大量的消费品公司,从中小体量成长为,世界级体量的巨无霸公司。再往前看五到十年,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见证了金融地产这类资本相关的产业,大量的公司成长到全球体量比较大的阶段。再往前是煤炭、有色、钢铁等资源类企业。

“我们很期待三五年,或者五到十年以后,科技行业也出现一批世界级体量的中国公司,科技创新也是我们很重要关注的领域和方向。如果说前五年最好的选择是消费,那我们特别期待,未来五年最好的选择就是科技。”黄兴亮大胆预言。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万家基金拟将发行万家全球成长一年期持有混合基金,以全球视野掘金科技创新领域。

据悉,万家全球成长一年持有期混合将遵循长期成长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长期成长空间大的,在各细分领域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并伴随这些企业长期成长。

那么问题来了,这2个小时的深度对话中,黄兴亮有何新观点呢?他是如何看待港股美股的?现在是最佳布局时机吗?黄兴亮对新能源汽车、芯片、科创板又有什么独特观点呢?

更多干货,请见此次访谈黄兴亮正文内容(揭幕者精选):

1、全球视野掘金科技创新

问:提到全球科技创新,请您介绍下美股和港股在这方面的机会,包括怎样在全球市场范围挖掘这种机会?

黄兴亮:具体会有区别,不同的产业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判断。有些行业其实并不新,比如这一轮中国正在大发展的半导体其实是一个老行业,全球半导体行业是平稳增长的,也是在过去海外欧美企业寡头垄断的产业,中国的机会在于份额的扩张、本土供应链的成熟,所以这样一个在全球来看是相对平稳增长的行业,但是对中国来讲可能就是成长属性非常强的行业。

像这样的行业,我们的重心毫无疑问也是放在国内这些不断壮大的产业链公司,因为他们正在获得更大的份额,面对的是海外的竞争对手。对于国外的龙头企业来讲,可能更多地处在一种守的位置,大概就是这样的格局。

问:你的能力圈是怎样覆盖到海外市场的?

黄兴亮:我们在过去对这些科技创新类的企业跟踪和研究的过程中,大量地参考类似行业海外公司的发展历程,因为确实在这些创新领域,国内的产业在很多时候还只是学生,我们在走海外这些领军企业走过的路,所以海外企业、海外行业的发展历程会给到我们一个启发。

所以在熟悉和了解的过程当中,我们对相关行业的海外产业和公司也有深度了解。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有的行业海外比我们领先很多,有的行业我们正在直面海外企业的竞争,有的行业大家齐头并进,所以在这些科技创新领域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领域,可以进行比较。

但并非所有行业都能拿来做比较,例如白酒、酱油这些消费品领域可能是中国特有的习惯带来的需求,就不大适合直接做比较。但是在科技领域这些产品、这些技术都是全球通行的,所以很多时候这些企业是在一个类似的环境和市场当中去发展甚至去竞争,很多时候这些公司和公司的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内的公司,对它们的未来进行展望。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建立起一批海外企业研究的积累,也会构成我们有机会选择海外标的的时候形成投资支持。

问:美股和港股现在是比较好的配置时机吗?

黄兴亮:后新冠疫情阶段,全球投资者都会有宏观政策收紧的预期。但经济环境本身就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使政策收紧也是不是非零即一的,中间会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这样的过渡可能会持续相当长时间,而这其中就可能有各种结构性的机会。我们是更多的是着眼于长期,结构性自下而上地寻找标的,至于海外市场整体处在什么阶段,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如果回到一些细分领域更加能够找到抓手。

香港作为一个离岸市场,表现通常会非常极端,比如在香港上市很有代表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过去的一段时间由于监管政策的变化,整个股价回落是比较多的,但从经营的角度来讲应该是有分化的。虽然大的层面国家希望这些企业能够在这种垄断的层面有所收缩,能够释放更多创新的空间给到更多的中小企业,包括给到消费者更多的实惠,这个大的方向没有错。

这里会有一些企业如果原先经营根基不是很牢靠的话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我们也看到这里有些互联网公司可挖掘的潜力还非常大,经过相对比较健康的回归之后会有很大的几率,或者挤掉水分以后在新的平台上面有很大的几率重新持续增长,就是一种更有质量的、或者更有社会责任属性的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板块的整体下跌对我们来讲可能就是一次机会,选择将来依然有潜力的业务根基,包括非常坚实的互联网公司。

再看美股,同样也举一个细分领域的例子,比如同样是医药行业,原来新冠疫苗在过去一段时间获得了很大的关注,新冠疫苗企业的涨幅很大,大家的关注度也很高,所以波动性就会非常大,潜在的风险也不会低,因为大家的预期提升了。但像我们刚才讲的基因技术,纳斯达克也有很多国外的企业市值还很小,一两百亿的体量,但他们在做一些非常重要的创新,通过基因修饰的手法治疗罕见病,甚至是去治疗大病种,一旦成功就会带来很大的突破。这些公司的潜在比例其实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们认为这些企业具有很好的机会,因为位置并不是很高,相对同样A股的创新药来讲估值要便宜得多,所以这样的比较下,机会可能就会很大。

2、筛选个股,最重要的是增长空间

问:具体下沉到个股层面应该怎样筛选?

黄兴亮:景气度我们关注的比较少,因为如果我们是站在三五年的视角来看一个行业和公司的话,景气度和宏观因素一样,影响是相对比较小的。景气度可能会影响短期的业务节奏,但不会影响一个行业、一个企业长期的价值。

我们看这么多细分行业和领域,关注的就是未来能够有多大的增长潜力,比如过去的这些年里,我们见证了国内的家电企业从三五百亿,成长到现在三五千亿的市值,增长了十倍很了不起。它们三五百亿的时候,海外的这些家电企业就早已经是几千亿的企业,因为他们比我们发展得早,市场渗透率早就已经走到了饱和,那个时候就应该是成长空间非常大的。十多年过去了,国内家电行业发展到今天,增长空间应该是比过去要小很多。国内家电龙头的业务体量也很大,市值体量也很大。这些企业很优秀,但我们如果还要预期它们像过去那样快速增长可能就很困难。

因此我们关注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未来能够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这是我们所看重的,所以这些往往是一些活跃变化的领域,比如新能源车或者云计算,现在阶段这些行业就是如火如荼,业务机会很多,同时行业企业往往也都还没有发展成为头部公司,有的处在群雄逐鹿的阶段,大家还看不出最后会是谁胜出。再比如半导体产业,整个行业是成熟的,海外公司巨头林立,而国内供应链还很薄弱,将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投入发展,努力追赶海外这些巨无霸,这里头份额提升的机会和空间都很大。

这些对应空间比较大的企业和领域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总体概括来讲就是空间比较大,但不确定性也比较大。我们也关注企业本身,行业有很大的空间,但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成功,我们希望看到企业能够展现住一定的特质给到我们信心,相信它们有一定概率能够成功。比如管理团队非常专业、非常专注,很多年在这个领域当中去发展,同时这个企业在行业当中产品能力非常强,发展战略方向也符合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这些因素可能就会构成我们对一个企业、一个公司本身的信心,这些就构成我们选择行业和公司最重要的因素。

问:股票池大概有多少家公司?

黄兴亮:我们有一个重点关注的公司列表,大概有七八十家公司,就是只要发现符合长期成长策略的,未来增长潜力很大,企业本身也很有特质的我们就放进来,列表当中有一半是狭义的科技股TMT,四分之一是医药行业的,还有四分之一就是传统行业的,比如交运、化工和机械,传统行业当中还是能够找到这些机会。

所有的这些构成都是依赖于我们微观的调研,我们看了那么多行业和公司,看下来感兴趣的就是这样一个分布的结果,一方面是有我们对科技类公司更熟悉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和当下中国整个经济所处的阶段也有一定的关系。

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和瓶颈就是在于创新科技安全,和过去这些年本土产业链的积累,也和这几年国际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现在很多中国科技公司还很弱小,但是它们需要壮大起来,否则将来中国可能面临很大的挑战和瓶颈。相比之下,过去那些薄弱的行业,比如消费、金融、资源,壮大到现在拉出去和全世界一比都是数得上号的公司,但是现在科技还有很多数不上号,现在又很需要他们,所以在这个阶段基于这个角度找到的很多公司确实也分布在这个领域。

问:现在依然不控制回撤吗?

黄兴亮:我们没有太刻意控制回撤,因为能力有限,这不是每个人所擅长的,所以我们还是聚焦在中长期的预期。我们调整组合主要是几种情况:看错了我们就改,没看错但是位置高了我们就换,或者是找到新的更好的,我们也会换。比如我们持有比较多的科创板公司就是这样,就是换掉那些不够好的,我们接受所有短期的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波动,我们所做的就是简单地应对:暴跌了但长期预期没变,我们就增持;暴涨了超标了我们就减持。所以我们确实没有特别控制这个稳定性,可能这是我们想做也做不好的。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告知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这个基金的个特征,希望从客户的角度,选择我们基金的时候要考虑风险匹配的问题。我们应该是属于比较激进的,或者是风险中高的产品。

客户需要评估自己的风险偏好,是否和我们基金产品的风格特征相匹配。在强大的市场面前,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弱小的。为了长期能够生存下来,我们只有选择自己擅长的,做好自己,并把这样的一贯性呈现给基金投资者。在这一点上,基金选择和股票投资是一样的,没有最好的基金产品,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3、未来一、两年,看好半导体和云计算

问:对新能源车怎么看?

黄兴亮:我们之前持有新能源车的持有标的也会比较多,现在持有相对比较少,并不是因为行业的发展和变化,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在很多领域都在引领全球。我们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降低了持仓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市场对这些行业预期特别高,估值达到或超出了我们的远景预期。在行业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中游的材料企业发展得非常好。

但是在市场很乐观的预期下,单一材料品类的公司,主要生产整个电池材料的一个环节,现在已经达到一、两千亿,甚至两三千亿的体量。而传统的全球综合化工巨头,比如巴斯夫、道氏、万华做了很多品类,服务很多的下游公司,业务做得很大以后终于做到三、五千亿,就是全球最大的综合化工企业做了几十年上百年就是这么大。因此,新能源车材料领域单一品类的公司达到一两千亿、两三千亿,这个预期应该是很高的。

新能源汽车行业仍然很好,这一点预期并没有改变,变化的是市场给到的估值超出了我们对这个行业远景的预期。未来我们可能更多需要关注产业的新进入者,会不会影响现有的行业格局,业务毛利率,目前的盈利状况能否持续增长等等。

相比来说,我们仍对下游整车保持关注,将来新能源车发展到最后价值量最大的还是在整车环节。整车厂直接面向消费者C端,业务仍然有很大的变化的可能。将来如果智能驾驶成熟普及了,说不定还能够衍生出运营类的业务,这是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的业务变化可能性。难能可贵的是这一轮新能源车的发展可能能够推动中国本土的汽车公司像家电和手机一样,就是从原来的边缘品牌变成主流品牌,如果能够实现这样的变化就更加值得期待,中国应该会出现世界级体量的汽车企业,所以我们会保持对下游整车的关注。

问:去年我们直播,你重点提示了明年下半年科创板的机会,从近期看,科创板的表现还不错,你现在对科创板有什么新看法?

黄兴亮:最近有些卖方同行也提到了这样的角度,确实可能有一个系统性关注的机会,因为从定性来讲,一个新的板块开版第一年大家关注度很高,后来第二年小非解禁了,又是减持,而募投项目还需要时间建设,所以上市后的第二年比较悲惨,整个创业板当时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到了第二年以后将会迎来第三年,也是从时间点来看,减持消化了相当一段时间,募投项目逐步成熟,到了产出阶段,大股东要解禁,所以可能从客观和主观上有机会形成一个共振。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会有一个系统性的机会,这是完全借鉴创业板当年走过的路,2009年9月开板,2010年到下半年开始,2011年最惨,第一批走并购路线的公司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走了两到三年的波澜壮阔五到十倍的上涨过程。

创业板就是这样,不能说科创板一定会这样复制,因为需要考虑科创板的机构属性,所以会相对更加理性。但有一些科创板公司确实是到了一个很好的业务释放的状态,就像刚才我们讲的减持也消化了一年,上市公司觉得自己的业务正在迎来了很好的时机,机房建好了,马上就可以出租换来收入,培育的客户也成熟了,所以是有不少公司处在这个阶段。我们也很期待后面能够看到这样的机会,最早应该是在比较早上市的群体,因为真正意义上满两年进入第三年,但是后续慢慢地就会一批一批滚动地跟上,形成一种系统性的特征。

过去的一段时间科创板表现还可以,如果将来比较创业板降低门槛的话会更有利,因为从流动性来讲还是一个正面的因素。我们确实整体上期待系统性的机会,但还是那句话,我们还是从微观出发,就是从一个一个企业能够了解到的角度觉得更有抓手一点。

问:未来一到两年的时间,您比较看好哪些?

黄兴亮:未来一两年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同时也是产业发展趋势很好,可能市场关注度还没有特别极致和充分的领域:一个是中国的半导体,因为全球半导体其实是一个老的、平稳增长的行业,机会在中国,中国份额的扩张和供应链的发展。

另一个是云计算,这是全球国内国外齐头并进的产业,也是给我们的IT基础设施架构带来全新的变化,同时推动需求的增长。医药领域的基因技术的发展,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基因技术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使得能够从一些疑难病种应用到更多普通的病种,甚至进入公共卫生领域,另外过去的几年医学领域的创新和突破都是和基因技术密切相关的。所以如果大家相信整个医学的发展是这样的方向,基因技术应该有很大的价值,国内有些企业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布局和基础,所以值得关注。(全文完)

  • 新闻
  • IT/互联网
  • 金融
  • CIO
  • CDO
  • IT
  • 数字化
  • 云计算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