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殷红: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 2022-03-29

  • 来源:金融电子化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75届联合国大会庄严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意味着经济社会将面临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未来,以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可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更关键的支撑作用,保障经济社会稳健、有序转型。

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殷红

 

科技将在低碳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1.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全面低碳转型的关键

实现碳中和需要加速降碳。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从历史经验看,碳排放曲线通常经历增长、平缓和下降的“抛物线”过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加速降碳。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与大多数已进入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低碳转型的困难和挑战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尤为迫切。

 

经济社会全面转型需要科技支撑。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2025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进而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从现在起,单位GDP碳排放将保持高速下降趋势,要求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快速提升。按照《意见》中非化石能源在2025、2030、2060年须达到的20%、25%、80%的比重预估,“十四五”“十五五”与2030-2060年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需分别增长0.8、1.0、1.8个百分点,呈持续加速调整趋势。

 

因此,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涉及能源结构、工业交通、生态建设等各领域,需要从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和固碳三端发力,需要科技创新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2.绿色低碳科技将加速创新和迭代

一是全面部署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双轮驱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相关部委正在加快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将从新能源开发、储能、输送、终端应用等维度出发,分阶段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科技创新支撑方案。2021年4月,科技部在行动方案编写专家组会议上指出,将抓紧落实七方面工作:加强前沿颠覆性技术研发;大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加强现有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支撑产业绿色化转型;推动新型低碳产业发展;加强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核算等基础性研究;加强创新能力和示范体系建设;加强科普。这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有效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二是绿色低碳技术将快速发展。当前,全球正经历科技与产业高度融合、深度叠加的新变革,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移动互联为引领的新的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将深刻改变许多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形式和竞争格局。可再生能源、核能、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技术推广和技术攻关将进一步加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绿色氢能等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将加快,新基建能效水平将得到提升,智能交通、绿色建筑等方面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将实现突破和应用。科技理论和技术应用方面的重大突破,将有力推动“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3.绿色金融需要科技发挥重要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绿色金融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支持传统行业减碳、支持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一方面,要关注技术可能对产业带来的深刻影响。金融业必须关注前沿技术变革的方向,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把握市场机遇,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加快推进社会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我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另一方面,提升金融领域的技术水平。随着新兴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深入应用,科技对于金融的作用被不断强化,创新性的金融解决方案层出不穷,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既可提升风险管理和运营水平,又可有效推动节约资源、提高效能,更好地满足“双碳”目标下的新形势、新任务。

图片

 

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目前,人民银行已设立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成方金融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等多家金融科技子公司以及数字货币研究所。根据国有六大行年度报告,2020年共计向金融科技领域投入956.86亿元,同比增长33.50%。此外,12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及部分大型证券、保险机构相继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创新动能进一步释放。未来,科技赋能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实现大有可为。

 

一是提升绿色金融数据分析水平。在数据来源方面,数字技术可实现对涉及企业环境、能耗、排放及ESG等信息的广泛抓取、智能选择、实时跟踪与批量处理。在信息评估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主体的环境项目标准化打分,避免基层客户经理对绿色项目贴标时的标准不一和主观性误差。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信息高效管理与储存,可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引入绿色项目融资管理,匹配资金供需信息。

 

二是有力支撑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科技力量可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更智能的设计方案、更精准的客户定位、更丰富的数据基础、更有效的风控手段,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更加高效,助力形成层次多元、产品丰富、市场高效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适配性。以产品创新量化赋能为例,2021年7月,工行以与中证指数研究院联合研发的“中证180ESG指数”为标的,发售ETF基金产品,为市场提供规避气候风险的绿色配置工具;湖州金改试验区金融机构纷纷创新金融产品,如能源碳汇贷、竹林碳汇贷、零碳车险等。

 

三是提升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水平。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环境风险识别、预警、跟踪和管理水平,如工行的环境和气候风险智能化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了环境风险信息的智能化识别和管控。在提升绿色项目管理效率方面,湖州银行建成了智能化的绿色信贷业务管理系统,以“系统智能识别+专员人工纠偏”的方式实现贷前准入自动化、贷中监测全面化、贷后运用多元化。在前瞻性风险预判方面,可应用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方法,量化测算环境与气候风险的影响,如工行已经完成了火电、钢铁、水泥、碳交易等气候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在科技手段的配合下研究增强金融气候韧性。

 

四是助力引导全社会绿色转型风尚。通过科技助力全社会碳足迹管理系统的构建,使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碳足迹可测、可比。碳足迹管理系统不但可为自身减碳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为个人与企业建立绿色账户,通过金融引导生产与消费端转型。在湖州,基于企业气候表现的碳效码与基于个人碳账户的首笔信贷均已落地,科技赋能下的碳信用体系建设呈现勃勃生机。

 

相关建议

1.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绿色金融标准建设。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建设,对于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提升国际绿金领域话语权、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来说意义重大,也是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科技含量”的基础性工作。为引导和规范金融机构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议进一步推进绿色分类标准的国内统一和国际衔接,进一步细化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标准,研究探索转型金融,规范碳排放核算、ESG信息披露和评价,支持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

 

二是加强数据共享。近年来,政府绿色金融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1月,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按照规划,到2025年,政务信息化建设将总体迈入数据赋能、协同治理、智慧决策、优质服务为主的新阶段。未来,可以借助推进政务数据信息化的发展机遇,强化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气候环境数据共享协同机制,建立绿色金融大数据平台。建议相关部委和金融监管机构全方位整合数据资源,统筹工商、税务、公安、电力、环保、气象等部门相关数据,不仅为金融机构建立环境与气候风险识别、评价和管理体系提供数据支持,而且将大力推进金融科技发展,助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2.对金融机构建议

一是科技赋能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下,金融机构作为市场主体,需要制定碳中和目标、规划、方案和措施。这项工作的核心是要对机构自身的碳排放和投融资碳排放进行盘查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梳理碳排放清单,逐一提出减排、中和的具体措施。这项基础性工作需要科技提供解决方案,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提升碳足迹测算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是科技赋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是在把握市场与风险平衡的基础上,通过突破现有产品准入条件、担保方式、运行模式等,或针对新的市场需求创新全新产品和服务,打开市场空间,提升服务能力。其核心依然是客户的风险识别和管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科技手段,及时抓取ESG数据、分析与预测、监测与管理,并研发ESG相关指数和工具,开发与其挂钩的绿色指数和理财产品。在绿色投资产品创新方面,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推动绿色项目定价,验证交易有效性,评判投资项目绿色水平。

 

三是科技赋能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卫星数据等工具和手段,搜集客户环境信息,识别绿色经济活动,建设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绿色金融业务数据统计、业务分析、业绩评价和风险监测系统;依托人工智能完善企业或个人客户绿色画像,提升客户识别与穿透能力;运用情景模拟与压力测试等方法,分析不同情境下的风险状况。

 

四是科技赋能环境信息披露。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市场参与主体需要关于环境与气候变化影响的清晰、全面、高质量的信息。近年来,主要经济体监管机构对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提出了要求,金融稳定委员会也发布了气候财务信息披露框架(TCFD),为市场主体气候信息披露提供指引。信息披露内容主要包括了定性和定量两类,其中量化信息必须依托科技来实现,环境与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成效、环境效益测算、碳足迹测算等是定量信息披露的难点和重点,也是持续提升披露质量的关键点。需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助力商业银行破解信息不对称,按照“可操作、可计算、可追溯、可验证、可披露、可报告”的原则,获取数据、分析测算、系统管理、可视化展示和披露,智能化提升信息披露质效。

  • 观点
  • IT/互联网
  • 能源化工
  • CIO
  • IT
  • 低碳
  • 工商银行
  • 现代金融研究院
  • 智能化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