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贸易口岸多元优化,赋能供应链效率提高与效益增长

  • 2022-05-13

  • 来源:毕马威中国

前言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成功将社会感染率控制在世界最低水平。新的病毒变体的不断出现与传播,也导致疫情防控逐渐常态化。近期,突如其来的新一轮疫情,为作为全国贸易经济中心的上海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口岸运行、供应链运转等方面的危机与考验,也为全国乃至全球供应链和贸易发展带来了压力。同时,中共中央连续召开相关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要求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同一天,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举措,确定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措施,助力稳经济稳产业链供应链。

 

制造型企业:疫情推动制造型企业新布局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各国产业链、供应链均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出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经济利益与政治稳定的考虑,众多跨国企业着手研究在中国供应链的重塑与调整。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渐从东部一线城市转移至中西部地区,跨国企业同步将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纳入综合考虑范围之中。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亟需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建设,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切实增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强化科技创新,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与发展,推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关键。 

贸易型企业:众多贸易型企业的国内贸易中心面临再布局

所谓企业在国内的贸易中心,主要指企业的核心进出口口岸与物流分拨中心。除制造业外,贸易型企业也在全球供应链变动影响下面临着贸易中心的选择与调整。上游供应商的地理位置、下游客户的地区分布,是综合考虑进出口口岸及物流中心的主要因素。同时,企业集团中核心业务布局、各个港口的基础条件及服务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决策。

 

企业在国内的贸易中心转移需求明显

2022年3-4月,受上海疫情封控影响,全国众多贸易型均承受着由于供应链延迟与中断而对国内外销售配送造成的重大损失,从而选择将货物进出口口岸分散转移至全国多个其他口岸。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五个海关于4月30日发布《关于保障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的联合通告》,加速长三角地区进出境货物跨关区流转。这是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海关首次采取地区性联动机制,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分散上海口岸的运行压力,提高供应链运转效率。结合目前企业痛点与政策趋势,可以预期未来将会有许多企业考虑分散调整进出口口岸布局,并逐步将仓储、配送等职能向海南自由贸易港、国内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移。

 

企业在国内的贸易中心转移计划受多重因素影响

虽然存在一定需求,但事实上,除供应链畅通外,我国企业贸易中心的转移还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中国在世界经济的重要地位,中国的消费需求与生产能力,不会因短暂的疫情封控而受到根本影响。其次,众多领先跨国企业集团均已在中国形成完整的产业布局与供应链条,而进出口仅为其中一环。对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来说,贸易企业作为其主要业务的支持及运行中枢,而贸易中心也在一定程度上需配合企业的核心业务重点如设计中心、生产加工中心、装配制造中心等。

合理调整贸易口岸布局,提升供应链总体效能为当前切实之举

随着制造型企业产业外溢、贸易型企业转移国内贸易中心需求明显,疫情实际刺激了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对医疗器械及医药产品的研发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智慧城市、保险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海量需求,拉升上述行业企业产能增长。即使受到疫情的影响,中国稳定增长的消费市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仍然长期存在。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环节之一,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于依靠中国制造力和市场需求的跨国企业来说,合理重塑在中国的口岸贸易布局,赋能供应链升级增效,是科学可持续的最切实应对思路。 

 

口岸发展规划新动向为企业重塑供应链布局带来契机

近年来,我国整体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采取多方面措施,稳定外商投资者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作为“十四五”期间国家加深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提出了诸多口岸建设方面的新部署,如优化口岸布局、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口岸智慧化建设、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口岸营商环境等,也为企业在调整和重塑供应链布局和多元优化选择贸易口岸的过程中带来诸多契机和方向参考。

 

毕马威建议

政府端

自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总方针,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对国际形势及疫情变化的双重压力,毕马威建议各级政府充分研究市场主体诉求进行发展规划,具体包括:

 

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降低进出口企业通关时间与成本,综合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施策纾解企业困境,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

 

企业端

面对贸易口岸多元化重塑需求,为赋能供应链效率提高与增长,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审视、评估并重塑海运、空运和多式联运方式。一方面在短期内及时调整进出口口岸,在国内领先口岸基础上设置备选口岸,保持并提高供应链运转效率;另一方面规划长期发展方向与整体优化思路,提高以国际贸易为关键环节的供应链整体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韧性。我们的具体建议如下:

 

生产型企业:多点位上下游连接,推动供应链本地化布局

生产型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核心,应综合考虑产品性质、地区产业、上下游情况、企业自身业务分布等因素,加强供应链的本地化程度,提高对区域市场的客户反应度。随着区域化需求增加、生产生活节奏加快,通过进出口口岸的进一步多样化,可以缩短供应链,在各地分散产能布局,从而更为敏捷、快速地响应区域市场内客户的需求。这样可以有效对冲因疫情等突发情形带来的供应链条中断、口岸货物进出停滞等带来的风险和影响,保证区域内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灵活。

 

贸易型企业:多样化重塑口岸布局,综合考量进出口岸的选择、调整与备选

对贸易型企业来说,供应链的弹性与适应能力是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确保进出口供需关系顺畅的关键。贸易型企业应审视现有供应链布局,多元化考虑供需链条,避免对单一口岸、单一地区、单一市场、部分供应链节点的过度依赖,调整进出口口岸选择或引入备选口岸分散潜在风险,赋予供应链更强的应急、应变能力和更广阔的调配空间。同时,企业在多元重塑进出口岸布局时,可综合考虑利用例如海南自贸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全国各口岸的优惠政策,在分散调整核心进出口口岸的同时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同步将仓储、配送等职能向政策优惠(包括招商引资和财政税收激励等)的国内其他特殊区域等地逐步转移。

 

数字化创新驱动,增强口岸布局的有效性与韧性

提高供应链韧性,应提升其智能化水平,积极采用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先行先试的“智慧”口岸积极对接合作,通过供应链技术创新和流程创新提升供应链运行效率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对供应链全周期的数字化跟踪管理和监控,对全球/全国/全域的订单布局合理分析、统筹调配,实现供需链条、贸易数据、口岸运行情况的可视化、可跟踪、可追溯、可预警,提升整体运作效率。

 

构建供应链安全评估与风险预警长效机制,科学提升供应链韧性

企业要科学评估自身供应链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高度依赖的进出口口岸、高度依赖外部供应且渠道单一的产业链条,构建定期供应链安全评估与风险预警长效机制,提前部署、拓展国内供应渠道,制定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应对预案,通过增加供应链“备份”的方式,定期进行模拟与研判,引入外部专业机构和专家团队对供应链整体开展科学评估、口岸多元化重塑调整和风险应对方案制定,以提升供应链的效能和韧性,提高企业抵御外部风险对供应链的冲击的能力。

  • 供应链/生态
  • CIO
  • CEO
  • 观点
  • 交通物流
  • 毕马威
  • 智慧口岸
  • 贸易中心
  • 进出口贸易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