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

  • 2022-09-26

  •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金融业的战略共识,也被视为未来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何将转型战略落地?如何实现业务和技术的融合?这些都成为金融业关注的重点。

在近期举办的2022年“IDC中国数字金融论坛”上,针对这些问题,不少与会专家表示,数字化转型不止是技术问题,最为重要的是金融机构经营理念和经营思路的变化,这其中涉及到数字化战略、风险治理、组织和人才、数据与科技能力支撑下的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等。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正在企业架构变革、技术与业务融合应用的层面深入推进。

企业架构变革:数字化转型“指挥棒”

当下,企业架构被认为是能够有效解构数字化转型的抓手,已成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一条有效路径。

事实上,今年以来,金融业对于企业架构这一话题的关注度也在升温。2022年初,银保监会发布的 《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加快推动企业级业务平台建设,加强企业架构设计,实现共性业务功能的标准化、模块化。

在论坛“高峰对话:以企业架构创新之源,启数字化转型之路”环节,与会专家表示,企业架构是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它就像一根“指挥棒”,可以引领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务架构、IT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等方面全面开展银行架构规划。

据中电金信企业数字化架构转型咨询部总经理、中电金信研究院副院长曲向阳观察,借助企业架构来进行数字化转型起源于2011-2012年前后建行率先开始进行尝试,此后国有大行都开始进行尝试,到现在可以用“方兴未艾”来形容。很多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在用企业架构来推动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其实是对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数字化的业务模式、数字化的经营方式、数字化的工具手段以及数字化人才,数字化转型才能有效推进。

极客邦科技副总裁、双数研究院院长、资深企业架构独立顾问付晓岩特别谈到,当数字化转型进入关注实效和落地的阶段,我们需要考虑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对数字化转型的评价不能仅限于IT技术能力,也需要衡量IT对于业务的贡献是怎样的,这是在架构设计当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时,数字化转型不仅要关注自己和同业的经验,更要关注客户的数字化程度以及数字化背景下客户的需求,因此需要真正关注生态,而生态化的思考其实是一种系统思维。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中国工商银行业务研发中心专家任长清谈到,银行数字化转型就是通过数据的应用来提升银行的价值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业务架构进行业务顶层设计、业务创新的需求分析、IT实现及业务验证,可有有效地保障银行的数字化战略一以贯之、切实落地。工行研究并实践了数字价值实现DVR(digital value realization)方法论。一方面是基于业务架构对企业战略进行系统化结构,通过结构化地定义和表述,形成语言统一、定义标准的战略能力数字资产。另一方面基于业务架构分析不同金融科技技术,有效运用数据来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最后基于业务架构的全局性和唯一性将两者进行企业级整合,形成全局性的数字化战略能力地图,并以此为基点和总体框架推动业务创新。

隐私计算开源形成有力技术支点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最终要让数字化技术赋能金融业务。在此过程中,需要实现数据与科技能力支撑下的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隐私计算技术未来将成为搭建在数据、科技能力与金融业务之间的“桥梁”。

基于技术的不断成熟、市场需求的成长、政策与法律的大力支持,隐私计算技术从2021年开启了规模化的商业落地,不少处于头部的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正在尝试应用这一技术。不过,隐私计算技术的使用成本目前还不足够低,这成为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障碍。

开源,或许将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隐私计算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是构建数据流通网络,使得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所有机构都能够从其他外部机构的数据当中提取出所需的价值。这就需要所有需要应用数据的机构都使用隐私计算技术,而要实现这一点的前提须是所有机构都能低成本地应用隐私计算技术,开源是降低隐私计算技术成本的有效手段。

隐私计算在中国的开源实践,开始于2019年。微众银行将全球首个工业级联邦学习框架FATE(Federated Learning Enabler)开源。到2022年年中,隐私计算开源趋势愈发明显。

对于这一最新趋势,IDC中国数字金融论坛的“数字信任”专场就隐私计算的开源进行了专门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开源将对隐私计算领域的商业逻辑有所改变。隐私计算开源平台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并且可以大大降低隐私计算技术的使用门槛和成本。但是,目前隐私计算开源平台的成熟度可能还没有完全达到可以直接进入商业应用的程度,还需要时间迭代进化。未来,在隐私计算领域,开源与闭源可能形成互补的关系。在这个领域,互联网巨头和隐私计算创业公司可能都有机会。

  • 推荐
  • 新闻
  • 观点
  • 金融
  • CIO
  • CDO
  • 战略
  • 运营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