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据的价值看得见:行业首创数字化卡牌剧本杀

  • 史凯

  • 2022-12-22

  • 来源:凯哥讲故事

1.传统调研方法的 6 个问题

数字化转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调研。

调研是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现状,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设计。

但是,传统调研方法发展到现在,普遍存在 6 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企业提出了对应的诉求,如图 所示。

图片

 

(1)调研人员难以获得真实反馈。

传统的调研以问答方式为主,调研双方缺少直接的互动。当调研人员带着笔记本与被调研对象面对面坐下的瞬间,潜意识中的沟通壁垒和对立格局已经形成。站在被调研对象的角度来看,调研人员是代表企业的,因此被调研对象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必然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权衡利弊,把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和方案表达出来,而对不想去改变的或者认为没有意义的现象和内容,被调研对象往往会略过。所以说,这种问答往往得到的是片面的结果。

这是传统调研方法无法规避的。虽然后来也出现了座谈会等形式,但是总的来讲,只要把作为主导方的调研人员和作为参与方的被调研对象以问答或接近问答的方式安排在一起,就会给被调研对象带来不安全的感受,使他无法全面打开自己,回答真实的信息。

因此企业产生了第一个诉求:如何让被调研对象有一个安全、开放的环境?

(2)被调研对象参与感不强

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逻辑是最佳实践经验或者是企业高层意图的执行。以 ERP 实施为例,通过一套 ERP 软件为企业的业务人员提供业务流程的标准模板,目的是标准化业务,底层逻辑是行业最佳实践的标准化落地和复制。

在这种情况下,被调研对象往往会认为自己是配合方,调研人员才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角色,自己提供的所有内容都是对调研人员的输入和支持,并由对方来分析和判断是否采用。所以被调研对象认为自己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上所能改变的东西很少,参与感不强,调研人员也很难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当然,在信息化建设阶段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而数字化转型面对的是高度不确定的市场和客户需求,需要的不仅是标准流程,还是价值场景。对此,掌握第一手信息的核心业务人员,也就是被调研对象,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于是企业产生了第二个诉求:如何提高被调研对象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3)业务人员数字化素养参差不齐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用新的数字化生产力和数据要素来升级企业传统的工作方式。而大部分业务人员还是在用过去的方法工作,他们对数字化的认知不全面、不深刻,很难对数字化转型的场景和价值产生共鸣,转型过程中的技术方案对他们来说是无稽之谈。

举个例子,不知道无人机这种技术的人当听到可以在天上洒农药的方案时会认为你在胡说八道。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应该是业务人员,他们是业务的执行者和转型的受益者,如果他们的数字化素养较低,就会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阻力而不是推动力。在这种情况下,转型的推动方不论多么努力,都会错失很多创新的机会。

企业对应产生了第三个诉求:如何快速提升业务人员的数字化素养?

(4)传统流水线式方法的效率待提升

传统调研方法的第一步是制定调研计划,基本上对每一个部门都要展开一场调研访谈,而且为了掌握深度信息,调研要满足一定的颗粒度。在一个典型的企业调研计划中,每一组调研的顾问至少要有 3 类角色,即主谈人一名,业务专家若干,记录人一名。

调研计划表示例如图 10-2 所示。

图片

 

图 10-2   典型调研计划表示例

可以看到这种调研方式有如下两个特点。

1)调研过程中资源和时间投入比较多。

按照一个制造型企业的总部的标准配置,有市场营销、研发生产、供应链、客户服务等部门,每个部门平均两场访谈,每个部门企业侧至少有 4 个人参与访谈,而负责调研的顾问侧至少有 3个人,而且整个过程中还会发生等待和各种无关话题穿插的问题,占用的资源和时间非常多。

2)有不少共性的调研环节。

每一个业务部门在业务目标、信息化支撑等方面的沟通话题有重复,调研人员搜集了很多不同口径的信息后,需要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归一、整理、去重,会发现对同一个话题的回答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又要补充调研。

总而言之,可以看到整体的调研效率有待提高。那么企业产生了第四个诉求:能否够对传统的调研方法进行优化,提高效率?

(5)各相关方很难达成一致

从上述对调研方式的总结可以看到,过去的传统调研方法都是排出调研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对相关人员进行逐个访谈,再整理调研记录,总结现状和需求。这样得到的结果缺少全局性、整体上的发现。各业务部门有自己的分工和关注点,所以对同一件事情或者同一个现象的理解和认知往往不一致。比如,物流部门关注送达及时率,而采购部门关注采购成本,客户服务部门关注客户体验,财务部门关注盈利和成本。传统调研主要对业务部门进行独立的访谈,交叉访谈并不多,虽然会涉及一些跨部门的座谈会和研讨会,但交叉融合的部分不够深入。而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转变之一就是从局部支撑到全局优化,所以企业此时往往不能打通全链路。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各业务部门的转型目标、需求痛点不一致乃至冲突的情况,而到了最后规划实施路径的时候,时间和资源有限,如何去排优先级呢?

很多数字化转型项目在出蓝图的时候,业务部门碍于形式都会点头同意,但是到了项目真正落地的时候,各部门都会盘算自己的利益,甚至因此阳奉阴违,相互推诿。这就是因为调研时各相关部门把调研访谈当成了一种形式,而没有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所以企业产生了第五个诉求:如何让所有相关方对实施路径达成真正一致?

(6)经验依赖导致思维盲区

过去的信息化建设更多是对传统业务流程的优化,很少有突破性创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过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在脑海中圈出了一个不可能区域,也就是经验依赖导致的思维盲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思维体系里有一条隐形的红线,凡是越过这条红线的想法和建议,大脑会自动忽视和否认。但是在数字化转型时期,行业边界已经被打破,过去的经验已经不足以支撑有胆识的企业产生创新。

于是企业产生了第六个诉求:如何突破思维盲区做出突破性创新?

传统的问答式、流水线式、经验型的调研方法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带来了上述种种问题。面对企业在新时期的诉求,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新的变革,是让企业更创新、更敏捷、更高效的方法。

2. 卡牌式桌游对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近几年桌游风行,各种主题的桌游馆在大街小巷吸引了不少的消费者,而从桌游衍生的剧本杀游戏目前也正火爆得不得了。

当我和一些朋友们交流,问起为什么他们那么喜欢桌游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惊人地一致:沉浸式体验、有获得感和趣味性。在玩游戏的时候,他们全身心地沉浸到游戏所创造的环境中,并且在过程中通过不断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桌游是一项群体性活动,能让参与者同时体验到协作的快乐和在竞争中获胜的成就感。

让我们用曾经最火爆的《三国杀》游戏作为例子,来详细剖析一下桌游是如何创造沉浸式体验和获得感的。

《三国杀》是一个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卡牌式桌游,核心道具是一套卡牌,卡牌构建了参与者的身份和每个身份的独特技能。玩家可以随机抽取基本牌、锦囊牌、装备牌、武将牌,结合不同卡牌来进行斗争,最终根据游戏规则取得胜负。

这个游戏把所有玩家放置到一个共同的虚拟背景中,创造了一种竞争格局。同时每一个阵营又有多个玩家,所以又创造了一种协作格局。整个过程让每一个玩家都充分进入预设的故事场景里,每个玩家都有自己的小目标,但是同一个阵营又有共同的大目标,玩家很多时候要为了共同的胜利而牺牲自己的小目标。

我们发现,卡牌式桌游的特点正好能帮助我们解决前面说的 6 个问题,如图 10-3 卡牌式桌游的特点

图片

 

 

● 认知统一:打造共同的游戏背景和游戏规则,为玩家构建一个统一的认知。

● 规则清晰:用卡牌作为标准化工具,让玩家遵守行动的规则。

● 平等开放:通过游戏规则保证玩家的平等和游戏的开放,比如每个人发言的时候其他人不能打断,创造一个充分表达的平等环境。

● 协作竞争:分组,分角色,制定积分和输赢规则,构建出竞争和协作共存的格局。 

● 趣味沉浸: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让玩家能够忘记平日的利益关系,从而非常安全地表达自我的观点,沉浸在游戏中。

● 组合创新:角色、装备、技能、武器等各种卡牌可以形成各种组合,玩家需要通过随机抽到的卡牌组合获得最强大的战斗力,这种模式逼着玩家穷其思考来创新。

除了游戏行业以外,游戏化已经成了其他行业的一个趋势。游戏化是指利用游戏机制和体验设计来吸引和激励人们实现其目标。换言之,游戏化通过在非游戏环境中引入游戏元素,引导用户实现特定目标。

卡牌式桌游在模式和形式上的特点,恰恰能够针对性地解决传统调研方法的 6 个问题。

例如,《三国杀》里有各种功能卡牌,数字化转型一样需要各种数字化技术、工具及方法,可以设计一系列数智技术卡、转型工具卡、商业模式卡等,让每个参与者随机拥有,大家通过组合手上的技术和工具,创造业务价值。

借助卡牌,传统的调研访谈和座谈就变成了趣味性更强的、沉浸式的体验活动,每一个人手上拿着数据资产卡、数智技术卡、转型工具卡,像打牌一样,寻找自己的卡牌与别人的卡牌的组合价值,去解决大家的痛点和需求,最终谁的积分最多,谁就成为胜利者。参与者一方面通过这个游戏解决自己的业务问题,另外一方面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别人的问题,获得成就感。并且,参与者能从中获得游戏的快乐,对调研的参与感也提升了。

精益数据共创工作坊是数字化转型领域里首创的卡牌式共创工作坊,通过一套卡牌和活动规则,将传统的数字化转型的调研、分析、规划的过程融入一个有明确目标、有一定趣味的转型故事里,已经被众多企业实践并取得了出色效果,成功指导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精益数据共创工作坊

1.工作坊的定义

精益数据共创工作坊是一种以精益数据方法论为指导思想,以一套精益数据共创卡牌为道具的数字化转型调研规划的团体活动。

精益数据共创工作坊提供了体系化的数字化转型工具集,有一套标准的动作和行动指南,参与者一步步走下来就能够得到转型目标、业务场景和转型路线。同时,该工作坊根据组织的规模、阶段、目标、受众群体的不同可以进行定制,从而满足对应组织的需求。

总的来说,精益数据共创工作坊要实现 4 个统一:统一目标,统一场景,统一路线,统一行动。

2.活动展开的四大原则

精益数据共创工作坊是一个团体活动,在过程中所有人需要遵守四大原则。

图片

原则一:平等。

工作坊中的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所有人都没有特权,

都必须遵循工作坊的活动规则,尊重其他人的发言和观点。

原则二:信任。

所有人都彼此信任,相信每一个人都会为了实现最终的业务愿景付出最大的努力,每一个人的发言都可信。

原则三:协作。

参加工作坊的过程中所有人都愿意并且乐于协作,相信只有协作才能打造有价值的创新的业务场景。

原则四:开放。

工作坊的环境是安全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没有顾忌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大家可以就不同的观点进行开放性的讨论。

这四大原则是精益数据共创工作坊成功的核心原则,在每一场工作坊的开始阶段,可以设计一个破冰环节来让大家就这 4 个原则达成一致,用仪式感为后面的共创打下坚实的基础。

3.参与者的价值收益

企业不同岗位的参与者都会从精益数据共创工作坊中得到对应的收获和价值。

(1)CEO 和高级管理层

●体系化地了解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理念。

●将企业业务战略分解为数字化战略并与核心骨干统一思想。

●深度了解一线的业务痛点和挑战,更好地制定业务策略。

●通过共创的形式一层层推动数字化转型落地,并形成可度量的过程指标。

(2)部门级管理层

●体系化地了解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理念。

●借鉴和学习世界先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和经验教训。

●站在企业全局价值流的角度,思考如何实现与其他部门的高效协作。

●系统化地了解数字化技术和典型应用场景。

●梳理数字化技术对于本部门业务的价值场景。

●形成数字化项目清单和行动计划。

●让部门成员在共创过程中获得赋能,从而建立数字化理念和统一思想。

(3)业务人员

●体系化地了解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理念。

●跳出局部业务,了解企业业务全貌。

●借鉴和学习世界先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和经验教训。

●系统化地了解数字化技术和典型应用场景。

●梳理数字化技术在相关业务中的价值场景。

●基于工作中的业务痛点和需求,与技术人员共创解决方案。

(4)技术人员

●借鉴和学习世界先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和经验教训。

●站在企业全局价值流的角度,思考如何实现与其他部门的高效协作。

●系统化地了解数字化技术是如何应用到典型场景并产生价值的。

●全面了解业务部门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底层需求和痛点问题,与业务人员更好地沟通协作。

区别于传统的咨询项目,精益数据共创工作坊基于设计思维中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采用精益数据共创卡牌作为关键工具,通过类似桌游的强互动的游戏形式,打造沉浸式体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参与者进行高密度、高强度、无死角的头脑风暴,从而发散产生所有的可能性场景。

4.工作坊的三大特点

图片

(1)开放共创,全面激发参与人员协作

精益数据方法强调到用户中去,以价值为核心。精益数据共创工作坊就是以此为指导,利用卡牌设计了一套能让团队充分互动和共创的活动规则。将企业的核心人员打散并交叉分组进行共创,各组之间有潜在的竞争关系,打造平等、信任、协作和开放的氛围,激励所有人充分思考,充分协作,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度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

精益数据方法相信,好的方案不是复制最佳实践,而是通过深度的思考、激烈的讨论、全面的梳理产生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从抄作业走向了共创的模式。

(2)组合创新,全排列、无盲区创新业务场景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指发明和创造,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过程,是百分之百原创。其实这是对创新的误解,创新并非一定要创造全新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把不同要素重新组合起来形成新事物的过程。比如,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汉字也就几千个,这几千个汉字可以看成几千个不同的要素,有些人把它们重新组合,不需要创造任何一个新的汉字,却写出了流芳百世的文学巨著。这种将基本要素重新组合形成新系统的过程,就是组合式创新。

组合式创新的概念来自“创新理论之父”约瑟夫·熊彼特。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

约瑟夫·熊彼特又进一步阐明了这种新组合涵盖的 5 个方面:生产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新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换言之,在约瑟夫·熊彼特看来,任何经济结构都可以拆解为产品、技术、市场、资源和组织这 5 个基本要素。将这些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便可实现组合式创新。

精益数据共创工作坊充分利用了组合式创新理论。在活动规则中,每个组的参与者要全面、无死角地将所有的数据资产卡、数智技术卡、痛点价值卡、转型目标卡进行全排列组合,从而强制性地避免他们陷入经验主义和思维盲区,不漏掉任何一个价值创造点。

(3)紧凑高效,培训赋能、业务共创一气呵成,共创、路线规划一气呵成,所有的转型相关方齐聚一堂进行输出。在整个过程中,平时交集不多的各业务职能部门能够充分协同、当面交流。与传统调研规划方法相比,工作坊的整体效率有了质的提升。

  • 推荐
  • 观点
  • 制造
  • 批发零售
  • 房地产
  • 住宿餐饮
  • 金融
  • 银行
  • 保险
  • 证券
  • 基金
  • 交通物流
  • 能源化工
  • IT/互联网
  • 建筑
  • 农业
  • 教育
  • 医疗卫生
  • 采矿
  • 租赁/商务服务

推荐

我要评论

史凯

北京精益价值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CEO

北京精益价值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CEO

精益数据方法论发明人、作者、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席、中国软件协会CIO分会特聘专家、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