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中需要具备的思维、认识和格局(一)
-
2023-11-30
来源:数字化老兵
近期在和业内一些同僚谈到做数字化转型时,对于数字化转型最大的障碍的部分是什么,大家一致认为是思维方式和认识格局。之前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方法论讲的比较多,归根到底需要人去执行去落实,而这往往是最难的。笔者本次就抛砖引玉,谈谈数字化转型中需要具备的思维、认识和格局,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讨论交流。
01对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的认识
对于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概念的理解,笔者在《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中已提出了明确的观点。这里说的认识,是指企业领导、管理人员、IT技术人员对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地位、作用和效果的认识。
笔者认为,数字化是对目标对象的识别和处理方式的一种变革。比如从模拟电路到数字电路,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都是这种变化的典型例子。伴随这种变化的是对目标对象的处理规则,从模拟化、具备业务特异性的规则转变为了以数据为中心的规则。从仿真模拟角度,数字化是对目标对象根据处理需要建立的数字模型。
而狭义的数字化转型,则是“以数据为中心的业务变革”(参见《到底是信息化还是数字化》),对数字电路、数字信号的处理方法就是电路和信号处理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不等同于先进,模拟化也不等同于落后:
例如在信号处理领域,数字信号具备抗干扰能力强、可压缩性、支持复杂的数字运算和算法处理、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等优点;但也有产生量化误差可能导致信号失真、信号处理复杂性高、响应速度相对较慢等缺点。而模拟信号虽然具有抗干扰能力差、传输距离受限、存储成本高的缺点,但也具备精度高、处理简单、自然表达易理解的优势。在实际的应用中,模拟信号也并非完全被数字信号所取代。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企业业务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业务的数字模型相比实际,难免出现偏差,有时甚至是较大的偏差,流程体系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参见《从微观分析到宏观控制——从业务数字化到流程管理》)。如果一味迷信数字化,业务就会陷入死胡同。正确的做法是在业务数字化的过程中,保留“模拟化”的业务出口,用于处理数字化业务活动的流程“例外”、“死锁”和“异常”,并基于数据分析,对业务的数字模型开展持续改进。
02以价值为中心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 “以价值为中心”,就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切工作,要服务企业战略和业务目标。要以价值为导向,开展企业架构设计、推动业务数字化和信息系统选型、推进业务上线、数据共享和信息系统建设,融合业务数字化运营和信息系统运维。
对于业务部门,在开展业务活动步骤化、步骤环节要素化、要素数据规格化这一业务数字化的过程中,要准确认识本业务活动在企业整体战略、业务架构和业务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设置控制节点和要素的时候,以企业整体价值而不是部门局部价值为核心,避免出现流程中到处设卡、处处刁难的现象。当然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肯定不能依靠业务部门自觉提高站位,而是要一把手亲自主抓,数字化转型管理部门对流程体系的制定和修订过程开展审查。
对于IT部门,在制定IT架构、开展信息系统选型、建设上线和运维过程中,一方面要把自身作为业务部门的一员,在开展IT服务的过程中,以用户价值为价值,优化IT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跳出技术象牙塔,在系统选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打通企业整体战略、业务架构到IT架构和信息系统这条线,突破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的固有思维局限。
03成本、效益和风险意识
有些读者可能会有疑问:注重成本和效益,是企业经营天经地义的事情,怎么反而成了数字化转型中需要强调的呢?没错,突出强调什么就是缺什么,在部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确实是偏离了效益和成本意识。这种问题往往出现在IT部门。很多IT部门在给企业领导建议上马某某项目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成熟地思考过项目的真实效益以及效费比这样的问题,一旦项目得不到立项,就开始怨天尤人,认为企业领导思维跟不上,认为反对的声音是数字化转型的阻碍力量。其实真正思维出现问题的却是IT部门自身。
之所以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对IT技术应用的思维惯性。近几十年来,IT技术高速发展,长期以来,在缺乏信息化建设渗透的行业领域,凡是上一个系统就能解决很大的问题。IT从业人员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在“蓝海”中游泳。产生了在规划设计阶段很少考虑甚至完全不考虑系统效益和效费比的思维惯性;二是对企业盈利需求的误判。近十几年来,互联网行业一直是资本重点炒作的对象。行业内外都习惯了砸钱、讲故事、吹泡泡,目的就是抢占市场、炒作上市、套现。在这场资本泡沫盛宴中,投资者和企业领导都偏离了初心,关注的是故事讲得好不好,数据做得漂不漂亮,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业务是不是具备长期盈利的潜力。在这样的资本泡沫中,IT人拿着行业高薪,却不需要为企业盈利负责,逐渐产生了企业经营不需要考虑成本和效益的误判。
我们提到过,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体现在于“降本增效”。而“降本增效”这个提法,也只有在当前IT技术应用饱和并陷入“红海”,各行各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才火起来的。试想一下,在遍地是资源、到处是机会的“蓝海”环境下,企业快速扩张抢占市场都来不及,谁会去考虑“降本增效”?!
所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成本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这样说不是让大家都去关注眼前利益,一点短期的投入和亏损都不能有;核心的意思是:讲故事可以,短期甚至中期持续亏损也不是不能接受,关键是不管讲的是5年后还是10年后的故事,一定要是可以实现的、真的可以为企业产生实实在在盈利的故事。IT部门要认真考虑并估计项目的投入、产出,预计相关的数据,客观提出指出存在的风险;企业领导要在充分了解风险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 推荐
- 观点
- 制造
- 批发零售
- 房地产
- 住宿餐饮
- 金融
- 银行
- 保险
- 证券
- 基金
- 交通物流
- 能源化工
- IT/互联网
- 建筑
- 农业
- 教育
- 医疗卫生
- 采矿
- 租赁/商务服务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