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对话超参数:AI商业化,冲击无人区

  • 2022-03-23

  • 来源:红杉汇

从达特茅斯会议中“人工智能”概念首次被提及,至今6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对这一技术及其所开启的未来,或期待,或警醒,但技术的演进却从未停止脚步。

 

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为1300亿元,同比2020年增加了38.90%。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世界,AI都已成为了一股重要的变革力量,也是我们探索未来的核心关键词之一。

 

或许跨越“奇点”仍是个相对遥远的话题,但AI会在技术笃信者的推动下,以怎样的形式影响虚拟世界,并渗透进物理世界的生活,却是在当下的生活中已经需要我们反复深入讨论的问题。有鉴于此,红杉中国本期TECH TALK锚定了AI这一话题。

 

图片

 

作为与学界和产业界保持着密切联系的投资机构,红杉中国希望“做科学家首选的创业伙伴”,成为促成产学研交融的连接器,用我们的力量助推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的步伐,真正实现 From Lab to Industry and Beyond 。延续这一初衷,2022年首期“Sequoia Tech Talk走进科研院校系列”以AI技术及其应用为起点,邀请红杉中国副总裁董瀛、超参数创始人刘永升,与AI技术达人们围绕“打造有生命的AI”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共同激发关于未来图景的构想。

 

我们摘录了本次对话的部分重点与你分享,相信其中的许多观点能够为你思考关于技术发展、商业化的路径等问题提供一些新视角。本期活动特别感谢深圳科创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大力支持。Sequoia Tech Talk也期待携手越来越多顶尖科研院所、高校共创创新生态圈,通过一场场前沿思想交锋,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技术探索枯燥而富有挑战,但我们寻找到了一个有趣的载体

 

董瀛   超参数对自己的定位一直很明确,就是希望打造一个有生命的AI。其实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一直是AI整个行业的梦想,为什么超参数会以游戏为切入点来做整个AI BOT?

 

刘永升  通用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终极的命题,我们对此非常敬畏。它也是一个非常长远、非常有挑战的课题。我相信它并不是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团队能够去解决的。如果超参数在打造有生命的AI的探索旅途中,能够为这个使命贡献哪怕一点点力量,我们都会觉得无比荣耀。

 

当年做AI在游戏相关领域的应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游戏跟AI结合起来,很好玩、很有趣。实际上AI的很多探索工作是挺漫长的,某种程度上也是枯燥的。如果有游戏这样一个丰富的载体,就可以让AI技术的探索变得更有趣,让我们每天能更开心地面对困难与挑战。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我们开始创业的一个重要契机。

 

董瀛   AI已经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场景里,但是在较为封闭、同时又有很多丰富数据来交互的游戏场景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很多基础设施和算力去运用这些数据。作为初创企业,在这个层面会有哪些机会与挑战?

 

刘永升  无论是对创业企业还是大公司,AI商业化对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应用能力都非常高。这对技术和成本而言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技术层面,对我们而言没有太大的阻碍,我们在大系统工程层面的技术储备比较完善;至于成本方面,我们每月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比较高,但比较幸运的是,2019年我们创业时正好国家在推进新基建,随后几年国家在各地兴建了许多IDC。现在国内算力或者基础设施仍有一定的冗余,所以我们也是非常感恩,能够享受一部分云时代的红利。

 

 

AI的发展路径是非线性的,是交错渐行、螺旋上升的

 

董瀛   如果我们将AI类比人类的幼崽,有一种说法目前AI技术能达到人类幼崽大概三四岁的水平。其实我们看过去AI主要的突破也是在图象、声音的感知和识别方向有很多的进步,现在也有人说AI从感知逐渐向决策和创新的阶段迈进。你们是如何看待不同阶段的AI的能力范畴?能否分享超参数的AI进化路径?

 

刘永升  确实是有这种类比的说法,但用一种跟碳基生命类比的方式去确定AI的发展阶段,其实不是非常严谨。因为碳基生命是宇宙的奇迹,它非常复杂。虽然现阶段AI在图片、语音识别或文字处理相关领域,做得比人类更好。但也有非常多的场景,AI虚拟完成得仍差强人意。它们是沿着两个不同的轨迹在不断发展和进化,所以在我看来两者之间没有很直接的可比性。

 

关于AI的发展阶段,之前业界比较认可的说法,就是AI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从感知到决策,到最终的创造。我们现在处于感知到决策这个过渡阶段。这样划分是没有问题的,但AI的真实发展轨迹一定不是线性的。不是解决了感知所有问题,才去解决决策的问题,然后等决策问题全部解决之后,再解决创造的问题。其实恰恰相反,之所以现在AI渐渐从偏感知应用过渡到决策或者创造的阶段,就是因为在感知层面,我们已经面临了很多现阶段不太好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过渡到决策跟创造这个阶段,去拓宽更多的应用场景。而这种扩大会反过来影响或帮助我们推动感知层面的发展。

 

所以我觉得,AI的发展是一个交错渐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图片

 

董瀛   超参数在AI的技术探索中,选择的成长路径大概是什么样的阶段?

 

刘永升  2021年,我们确定了自己的使命,“打造有生命的AI”,围绕这个使命提出了Roadmap,分为四个阶段:L1、L2、L3、L4,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阶段L1我们希望AI具备一定的拟人性,这个时候的AI还是一个群体的概念,没有自我。第二阶段L2为多样性,我们希望AI有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有自己的世界观、喜怒哀乐。

 

L1、L2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动物性,到了L3就是社会性,这其实跟人类的发展很像。L3是希望AI有AI的朋友或是彼此之间形成网络。L4阶段,我们希望AI与人形成社会网络去融合,从而形成AI与人和谐共存的一个更复杂、更不一样的网络,为未来虚拟世界的应用提供更多样的体验。

 

 

打造一个开放学习型组织,才能应对AI跨学科的知识需求

 

董瀛   你刚才提到其实AI和人,一个硅基生命,一个是碳基生命。之前在研究硅基生命的时候,我们更多应用的是计算机技术、工程学,但是可能现在走到跟碳基生命互动时,也会更多地引用一些数学、物理或者生物学、语言学、神经学这些学科的知识,你如何看待交叉学科发展对AI技术演进的价值?

 

刘永升  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单一场景的问题,它不可避免需要多学科融合。因为每一个学科其实都很大,比如一个人要成为心理学博士,要花很多年的时间。再比如物理学、神经学、脑科学,更加是非常庞杂的学科体系。所以一个人不可能把这些学科知识都掌握地很好,再做AI的探索。

 

因为AI本身是一个非常综合、非常复杂的多学科场景。很多公司在组建核心团队时,会有针对性地把不同学科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DeepMind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们将各行各业顶尖科学家,与自身前沿的算法或者工程能力结合起来,在过去几年获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这对我们创业公司而言是比较有挑战的。因为要吸引到某个学科顶尖的人才,并且能够在非常早期就很清晰地知道人才需要满足什么样的要求,以及进入企业后如何跟我们的工作结合,这些都是比较难事先有答案的。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身欠缺的知识,并从公司文化、组织各方面入手,打造一个更开放的学习型组织,鼓励团队的同学们跟不同背景的专家交流。

 

图片

 

董瀛   我们看这两年有个趋势就是AI各院校里的牛人,不断地去各产业的大厂里做AI领头人,让场景跟技术有更好的结合。对于创业公司而言,会如何和院校、以及一些行业内比较领先的企业互动?从你的经验来看,创新公司该如何找到自己差异化的定位?

 

刘永升  行业内领先的大企业,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包括像应用场景、好的探索环境,如果能够跟科研院校结合起来,是可以为社会、行业培养大批优秀AI人才的。2016年,我还在腾讯的时候,AI人才还是非常稀少的。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整个中国社会还是培养出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AI人才,这也是大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价值。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可能短期在招人方面会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越来越多优秀人才的成长、成熟,这方面问题也会得到相应缓解。创业公司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你总会有能够吸引到别人的地方,将这个点做到极致,招人就不会是问题。

 

 

面对前沿技术探索,重要的是有没有挑战的勇气

 

董瀛   展望未来5到10年或者更久的发展,未来的虚拟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AI将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刘永升  关于未来虚拟世界这种畅想,目前业界的设想已经挺丰富多彩了。我觉得是挺激动人心的。从超参数诞生的那一刻,我们就有一个信念,未来不管是虚拟世界还是真实虚拟物理世界,人跟AI是互相离不开的。我们在物理世界需要很多的AI,虚拟世界也需要很多的AI,这个趋势是我们所坚信的。我们希望通过打造有生命的AI,去实现未来人与AI的和谐共存。这是我们认为自身在大趋势中的作用。

 

董瀛   作为一个中国的创业公司,如何用全球的视野来看待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我们会如何思考一个相对差异化的路线?

 

刘永升  其实回看过去十多年,AI领域是全球很多聪明人一起共同推进的,国内AI的相关研究者和国外的团队,都贡献了各自的价值。其中能够获得较快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

 

虽然说在过去几年,DeepMind还有很多国外许多优秀学者、工程师,提出了非常多比较革新性的模型或者算法,对整个业界产生了非常大的推动力。但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中国的AI从业人员所做的贡献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一个模型从提出到真正成熟,到发展、落地,需要大规模的检验。如果过程缺少了中国AI从业人员的努力,今天的AI可能是另外一番面貌。

 

现在很多人也会探讨,那中国什么时候会出一家DeepMind?我认为,在中国完全复制一个DeepMind或者OpenAI是不太现实的,但是他们挑战前沿难题的精神和勇气,值得我们国内的团队去学习。

 

我们目前在自己领域内也碰到非常多前沿问题,基本没有参考,是无人区。这时的挑战在于,要不要去做。很多时候我们缺乏深入无人区的勇气和自信,会觉得DeepMind都没有探索,我们也不应该启动。

 

可我们的角度而言,哪怕DeepMind、OpenAI没有探索,我们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挑战。如果结合中国AI发展和应用落地场景的实际情况,也完全有可能做出同样有影响力的工作。要有敢于挑战无人区的勇气,这是DeepMind给我们的一个非常大的启发。

 

 

创业不能草率,你需要想清楚自己的独特价值

 

董瀛   确实,其实在国内的场景下,可能有些行业的发展还要比海外还要略快一点,我们应该有信心去挑战更多新探索。不过创新者的探索都有很多大环境的契机促成,能不能分享一下你怎么看国内市场的机会,又是怎么选择在这个行业开始创业的?

 

刘永升  我们出来创业并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很多人会觉得在我出来创业之前就想到了要做AI游戏,其实不是。刚出来时都还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是出来之后才开始慢慢思考。而驱动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信念,就是做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事。

 

董瀛   从技术转型为CEO,你经历了怎么样的一个过程?作为一个过来人,对创业者有什么建议吗?

 

刘永升  创业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过程。超参数很幸运,我们在产品、技术、团队各方面有比较好的条件。即便是有比较好的起点,创业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很多的困难。

 

如果从个人角度来看,作为创业者与作为一个技术管理者,感受最大的差异是一种孤独感。大家可能听过非常多创业者阐述自己的压力与焦虑,但在这之外,创业者面对的更多问题是,你不知道能不能够做得出来,这会形成一种很强的孤独感。

 

创业不能草率,但如果你准备好之后,过程就是水到渠成。但什么时候会准备好,因人而异。如果你真的决定要创业,可能要先回答一个问题:你是否带来了独特的价值或者体验?把独特性想清楚后再创业,会更好一点。

 

但无论如何,创业都需要按部就班、脚踏实地。因为未来社会发展更看重基本功,真正能够把产品、技术快速迭代起来,创业团队要更有韧性,整个公司要更耐得住寂寞。不过,我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只是得一步一步来。

  • 观点
  • IT/互联网
  • 科研/技术服务
  • CIO
  • CTO
  • CDO
  • IT
  • 红衫中国
  • 人工智能

推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