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英:发展工业软件 打造工业数字化基石

  • 董小英

  • 2022-05-19

  • 来源:

工业软件具有知识密度高、投资时间长的特点,它就像工业企业的大脑,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

 

5月18日,在“2022中国数字企业峰会”开幕式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与落地高峰论坛中,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董小英以“打造工业数字化基石——工业软件现状的调研”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对工业软件的战略价值进行了解读,并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工业软件的使用情况及来源,为工业软件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以下根据董小英教授的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今天我想讲述的主题是“打造工业数字化基石——工业软件现状的调研”。在此之前,我们与锦囊专家有合作,我们的研究团队在过去的三四年里做了大量关于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调研报告,比如去年发布的中国首席数字官和首席数据官的报告,这些报告从国家决策层面的不同维度作了分享,受到了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同。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原所长陈小洪先生建议,我们的团队做了“中国工业软件现状”的调研,我认为这项研究非常有意义。现将我们与锦囊专家共同调研的结果分享给大家。

工业软件的战略价值

 

有一家德国机构对数字化技术的全球分布进行了长期的动态跟踪。根据他们的跟踪结果,我们发现在工业软件领域(包括生产软件、应用开发软件、系统基础设施软件),目前还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进入,但是在其他领域有中国的企业在列,这说明工业软件的确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短板。

 

工业软件系统是软硬件和整个生态深入嵌套、系统的集成,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化的体系,所以它不是能靠一两个企业的力量,或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打造成的。

 

同时,打造工业软件需要大量的工业能耗和专业的工业知识,需要的技术门槛很高,不是短期内几个人就能构建起来的,即使构建起来投入使用,用户的转换成本也非常高。还有一些工业软件有高度专业化的细分市场,市场容量有限,导致资本、人才不愿意流入这个领域。因为它虽然很有价值,但从它的投入产出比来说,短期内很难在资本层面获得收益。再加上工业软件在数字化产业中是知识密度最高的,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时间的打磨,需要在工业实践中不断地迭代,所以它的强度和难度也很高。另外,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领先的企业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中国的企业想要突破这些壁垒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图1  工业软件调研总体框架

 

工业软件使用及来源分析

 

工业软件知识密度高、投资时间长,它就像工业企业的大脑,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

 

我们基于国家标准软件产品分类和软件的四种主导类型(研发设计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和业务管理软件)进行了调研。调研涉及四大板块:一是互联网,特别是和工业互联网相关的软件和服务;二是和网络安全相关的软件和硬件;三是和设计、生产、控制、研发以及业务管理相关的软件;四是基于大数据新一代数字技术所应用的软件。因为我们将此次研究定位为探索性研究,所以选取了60家企业作为样本,样本量不大,但从60多家企业的分布来看,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比如企业的年龄一般都在11-50年;位于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的企业占比较大;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型企业的数量比较多;从具体行业来看,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占比较大;从企业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和国企企业的占比较高;从受访者来看,CIO占比较高;从受访者的学历来看,80%以上都是本科和硕士。所以我们的调研结果还是很可信的。

 

根据我们的初步调研结果,我们将其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采购国外软件较多的领域,多是大脑密集型的环节在使用,比如工业设计软件、产品设计软件和仿真分析软件,另外,如何让数据来赋能这个环节在采购国外软件的数量中位居第一。

 

二是自主研发比较多的领域,自主研发增强特别是在行业解决方案领域,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是走在前列的。

 

三是国外采购和自主研发占比并重,对于工业中间件、工业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来说,自主研发和国外采购比例基本趋同,这些领域也许是我们的一个突破口。另外,在互联网应用服务方面,自主研发的比例也在增加,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被调研的企业中,有20%的企业既不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也不使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APP,这说明这些企业的数字化还处在早期阶段,还未进入平台阶段,这是应该特别关注的领域。

 

四是国内厂商主导的技术。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占比较高,但有三分之一的企业不使用区块链技术。

图2  样本企业工业软件来源分布

 

从工业软件来源的全景图来看,被调研的企业中采购国内厂商的占比较高,但在一些关键性的领域,特别是知识密集度极高的领域,还是更多地依赖于国外厂商。不过在自主开发方面,很多领域都出现了好的态势,这是应该进一步去推进和加强的。

 

工业软件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调研结果显示,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有一定的影响力企业,它们在数字化转型中成长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工业软件的开发本身是一件难度比较大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所以,无论是政府、软件企业、高校科研力量,还是人才、资本资源,都应该坚信工业软件的开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战略价值。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还需要在机制上创新,进行联合开发,包括软件企业的联合、软件和用户的联合还有软件企业和科研高校的联合。只有能够创造知识的机构联合、协同起来,才能获得较大发展。

 

从资本支持的角度来说,这个领域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资本。它是一个回报延迟的事业,但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事业。

 

工业软件开发需要大量的工业实践、工业机理和工业的能耗,因此,工业专业人员必须和数字化技术人员联合、协同起来,鼓励用户早期参与,实现价值的共创,不能闭门造车。如何跨越组织,整合成这样的社会群体是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

 

工业软件最有价值的是工业知识,所以,知识的管理、复用、迁移、共创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能形成一个管理、集成、共享工业知识和技术知识的混编队伍进行价值共创,那么也会促进工业软件的发展。

图3  工业软件发展

  • 新闻
  • 推荐
  • IT/互联网
  • 科研/技术服务
  • CIO
  • CTO
  • CEO
  • CDO
  • IT
  • 工业软件
  • 工业数字化
  • 软件和硬件
  • 网络安全运营
  • 数字技术
  • 应用软件
  • 董小英

推荐

我要评论

董小英

北京大学

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

北京大学 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

北京大学本硕博。工业与信息化部通信专家委员会委员,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席、国家知识管理标准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泰安市智能制造产业专家委员会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案例研究中心学术主任,中国信息经济协会副理事长。在美国哈佛大学,匹兹堡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多所大学短期学习或做访问学者。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