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七)

  • 董小英

  • 2022-06-28

  • 来源:老不董课堂

中国的人才吸引力得分在和世界对标国家比较是最低的。最低在两个指标上:(1)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目前中国的人才吸引力在全球排在第76位,吸引力指标就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性和对内开放性。对外开放性就是中国的知识人才流动和世界各国的人才流动是否能够融为一体。对内的开放性,即人才和知识的流动,人才的自由选择性怎样,这是对内的吸引力;(2)在人才留存度这方面,中国在世界排名大概是排在第70位。

当然现在有很多学生在外企的日子也不好过,在民企也很不好过,所以现在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想进入体制内,但是如果体制内不能给他们一个非常有活力的,能够展现他们的这种潜能的空间,可能过一段时间他们也会跳槽。

在我接触到的一些学生中包括北大的一些学生,他们觉得到市场去的感觉太乏味,没有挑战性,而且没有一个成长的空间。对于这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来说,他看的是5年后同学聚会,同学之间会进行比较,我的成长性怎么样?我的经历、见识怎么样?25年后如果我的薪水只是同学的1/5,这个对他的影响会很大。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国有企业一个可以深耕的处女地。这个方面可以培养非常多的优秀人才,让人才的价值得到提升,可以让这些人才愿意留在这个地方去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这就是全球 AI人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竞争。

最近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 Belfer 科学和国际事务中心《伟大的技术竞争:中国与美国》一份报告中提到了在1999年时美国哈佛的一个教授说到:他们是不看好中国的创新的,首先是认为中国企业的经济规模太小,中国企业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去投入研发。但是如果能像华为在营收收入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坚持用企业的10%资源投入研发,这个10%资源投入就决定了华为的未来。

第二他认为中国的民族是一个儒家传统,听话受约束,只能模仿,不能创新。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进步是需要像在硅谷这种很自由的空间中才能实现,而不是在防火墙后面实现的。美国现在再回首时发现,当年他们的预判是错误的,所以中国对企业应该有创新的自信,应该有文化的自信,有制度的自信。

在全球的AI行业,人工智能技术是制高点,中国企业看到有50%左右的人才还是流向美国,另外一部分流向欧洲,还有11%流向中国,所以中国企业还是需要用更大的力度来吸引高端人才。

现在山东、深圳,北京的中关村等很多地方都出台了非常好的吸引人才政策。在我接触到的很多男孩子中间,他们是想干事业,想回国效力,但是扯后腿的是他的家属。为什么?生活质量跟不上,所以这个也是阻碍人才回国的一个因素。怎样给中国自己培养的人才一个更好的待遇和条件,这是很重要的。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中国需要培养一批超级人才,在新的国家战略条件下,需要培养一批具有特殊性的超级人才。我在光华学院开设的一门课,就是《创新思维》课。之前我觉得这门课非常难讲,因为我们的文化氛围及传统尚不太适合培养创新性人才。通常创新性人才,他们是一群有职业梦想的人,他们是具有能将梦想转变成现实能力的做梦人,他们并不是说只要给自己有房有车就满足了,这群有梦想的人才是很难得的人才。

中国的家庭,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孩子得按照家长说的做,再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教育都泯灭了孩子的梦想,所以还能有梦想的人是很可贵的。有梦想的人才有激情,我在美国思科公司做访谈时,思科公司也也谈到有激情的人,有激情的人有比能力的人还重要、还稀缺。

前一段时间我和军方的人去了一个做网络安全的企业,该企业有一批黑客,当时军方的人说:你把那些黑客都叫来给我们看看。这些黑客穿着大裤衩,穿着拖鞋就来了。

一了解,没几个上过正规大学的,长相要么就是个大胖子,要么就是个小瘦子。你要看这人才,可能人力资源部的招聘人员面试第一眼就被刷下了,目前按照我们教育系统的衡量,肯定不给予考虑。

但是这群人可能数学超强,而别的都挂科,但这群人你甚至都不需要激励他,他们甚至对工资多少奖金多少都不是太在乎,但是他们可以不吃不喝地趴在计算机跟前忙活,他们非常聪明有极其超常人才,他们就是网络黑客。

这个企业的董事长说全国差不多一半的黑客都收在我这,这群人都是他的宝贝,关键时刻能够做网络强攻的还得靠这样的人才,这些人也不会给领导拍马屁,更不会搞人际关系。我问:你的企业最需要什么人?他回答:需要最能创新的人,说话最难听但特直接。

我和国资委的领导在思科调研时问到:如果像乔布斯或者钱伯斯(思科公司总裁兼CEO)到中国会怎么样?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今天我就想讲中国需要包容更多的创新人才,中国需要大大拓展中国文化的包容度,包容那些特别有学习能力的人。

延伸阅读:

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六)

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五)

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四)

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三)

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二)

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一)

  • 推荐
  • 观点
  • IT/互联网
  • CHRO
  • 人力资源

推荐

我要评论

董小英

北京大学

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

北京大学 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

北京大学本硕博。工业与信息化部通信专家委员会委员,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席、国家知识管理标准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泰安市智能制造产业专家委员会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案例研究中心学术主任,中国信息经济协会副理事长。在美国哈佛大学,匹兹堡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多所大学短期学习或做访问学者。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