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九)

  • 董小英

  • 2022-07-07

  • 来源:老不董课堂

为什么数字化转型对今天的中国这么重要?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通过动力系统和纺织业进行了一个整合,那个时候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是中国和印度。当时中国是农耕文明,中国靠的是手工,而英国通过在纺织业的技术创新,例如珍妮纺纱机的纺织效率就超过印度纺纱机的15倍,水力织布机超过了60倍,当然它的动力系统超越了更是几百倍。

英国又率先采用通过专利制度吸引全球的很多工匠到英国去创新并保护他们的这种知识产权。这样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下子就从棉纺织业辐射到十几个行业,不仅仅卖纺织品,还卖纺织机械,在全世界挣了很多的钱,当时只有20万人口的英国伦敦,一下转型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文明的迁移就这样从亚洲转向了欧洲。

紧接着法国用了70年,德国用了60年实现了工业革命,这对美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中国那个时候还在闭关锁国。到了信息革命的时候,那时美国已意识到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是日本和德国,所以在克林顿时代,通过互联网,美国提出了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让那些创业的互联网企业能够不纳税,这样美国就涌现出一大批互联网企业。

2010年虽然出现了泡沫,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谷歌、亚马逊,包括像英特尔传统的这样一大批的IT技术企业,已成为整个加州的新兴产业带。因此说美国在克林顿时代创造了8年的新经济,培育了一大批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企业目前在世界上很难,除了咱们中国之外找到竞争对手。所以现在在美国加州128号公路上的这些互联网企业成了引领美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在那个年代中国到底要怎样做信息化、数字化的认识还不是太清楚。但是到了今天,中国有了像华为这样的企业,有了5G技术,并且该技术能够领先于世界,再加上中国的国家最高领导层已经形成了一个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前瞻性的战略认知,提出了智能制造、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的一系列战略。

500年已过去,现在中国有非常难得的机会,中国能够脱颖而出,这个机会对中国的企业,对中国人历史上都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数字化是实现碳排放、碳中合的必经之路。除了能源结构发生改变以外,将来能源的采集来源都应该是可追溯、可测量、可管控的,这都需要数字化技术,这是数字经济的一个背景。

在数字经济版图中,底座是数字基础设施,这里由战略通用技术和辅助赋能技术组成。中电科、华为就属于数字产业化。中国移动也属于数字产业化。像传统的制造业、农业服务业,产业数字化格局会释放巨大的增长空间。目前这些产业是每年以20%多的速度在增长,中国依靠房地产的时代已经不行了。

浙江推进社会体系的数字化改革,推动了中国把整个数字经济成为一个全要素。浙江推出的“浙里办”“浙江e行在线”,这样一个体系解决了社会的效率、绿色环保、智能精准、供需匹配和透明公平。这次在新冠疫情期间使用的健康码、行程码,实现了对中国14亿人口流调的管控,否则几乎是不可行的,不可能的。

但是在西方有75%的人拒绝安装这种APP,因此西方没有办法做到管控,中国死亡的人口最少就是中国的管控能力,而这种管控能力背后就是数字化能力。数字经济发展对于传统国有企业来说,首先要解决管理问题的8个痛点(痛点暂不讨论),同时要达到5个目标:(1)降本增效,(2)提优化、提速度,(3)模式创新,(4)形成新的竞争优势,(5)环境和双碳、可持续发展智力ESG(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governance),这是国际上对企业的最新衡量指标。

要达到这些目标都是要靠数字化的手段。先简单提几个方面,如现在中国国有企业大而不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企业信息化没有做到位,企业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岛,企业的系统不能互联,数据不能互通,系统各自为政,真有需求的时没有办法快速整合。

例如中国中车就做了一件线上采购的事,每年就可节省100个亿,因为企业规模越大,交易成本越高。如果企业没有数字化的大数据,没有智能化的手段,那么每一个交易成本都可能给国有企业带来损失,这是制度性缺陷,是要靠技术手段来解决。另外存在暗箱操作,跑冒滴漏。

延伸阅读:

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八)

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七)

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六)

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五)

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四)

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三)

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二)

董小英:国际科技竞争与创新人才战略系列(一)

  • 新闻
  • 观点
  • IT/互联网
  • CIO
  • CHRO
  • IT

推荐

我要评论

董小英

北京大学

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

北京大学 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

北京大学本硕博。工业与信息化部通信专家委员会委员,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席、国家知识管理标准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泰安市智能制造产业专家委员会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案例研究中心学术主任,中国信息经济协会副理事长。在美国哈佛大学,匹兹堡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多所大学短期学习或做访问学者。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相关文章